德高一世就倾向于藏富于民的做法,因为他担心已经越来越庞大的军事贵族集团终将脱离皇室的掌控,届时帝国会陷入永无止境的动乱之中,所以他的主张都旨在抑武重文,帝国大学也正是在他的提议下才被扩建为大陆第一的学府。
在他的构想里,由文官限制武将的权利,手中握有军权的武将又可以制衡文官,而以后的皇帝只需要稳坐朝堂,就可以掌控帝国局势,看着文武百官互相制衡斗争,审判的权利却握在皇帝的手里。
想法虽好,可是却不可能在帝国实现。
这就是费安顿四世的看法。
帝国以武立国,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无不尚武,再加上历代皇帝不断提高士兵和军官待遇,参军是比当官更让人向往的目标。
参军之后只要立下战功就可以成为贵族,哪怕是最低级的男爵,那些书记官或者税务官看到自己也要行礼,何必用十多年的时间来学习,接着还要花钱找关系才能进入帝国大学进修,接着被分配到不知哪里担任书记官或者税务官之类的职位呢?
德高一世如果真的在帝国推行他的想法,武将的反抗将不可想象。自幼被立为太子的德高一世没有离开过皇宫,他的所闻所见都只限于宫廷和旁人带有主观想法的三言两语。
所以他没见过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帝国士兵那疯狂的模样,咸腥的鲜血喷进口腔,将血淋淋的人头系在腰间,踩着内脏与鲜血混杂的泥土搜寻下一个目标,如果他见过,那么就会重新考虑一下这会激怒整个帝**队的政策是否还要实行。
可他没见过,所以在这些别有用心的大臣长年累月的宣传之下,德高一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大臣们为什么别有用心?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喽。
在这场掠夺帝国土地的盛宴中,作为皇帝近臣,他们的家族将会吃的盆满钵满,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就将产生,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还在朝堂之上拥有话语权。
这种东西古代中国也存在过,从东汉兴起,在魏晋时代达到巅峰,它叫门阀……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士族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同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力、统治方式与技术能力、文化上的向心力、市场交换的频度与交通、传播事业的发达等方面相适应。
中文名
士族
定义
门第和阀阅的合称
概念内涵
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
社会体系
因祖宗显贵而据一方几百至千余年的德望乡梓的世家士族。浙江吴兴姚氏、中华姚氏求正堂德府世家即是中华民族始祖圣君舜帝姚重华的正统嫡系血脉,是世居近二千年的湖州吴兴的士族,吴兴堂姚氏。
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历史溯源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