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人,一个是精明,一个是老实,在乡里人的吃苦上又加上了街上人的高要求,所以日子过得就很有样子。方才说过,乡里的生活与街上的,差别本来不大,挑水,烧锅,这些为一般知识青年视作畏途的劳动,在他们则得心应手。还有喂猪喂鸡,也是有经验的。他们的猪圈还特别干净,灶台也特别干净。屋里铺了水泥,扫得像镜面一样。屋前的一块地,虽是泥地,也扫得镜面似的。案板、矮凳、条案,都是新打的,没上漆,散发出木头的清香。有一些家什是从街上的家中带了的,不是乡里人家中可见得到的,但也不是奢侈,而是极其的实用。比如一口带纱门的小橱,放着碗勺、筷子、碱面、火柴,和剩菜。还有铝锅,也是乡里没有的,带着街上生活的气息。总之,他们这个家,你要走进去,真是觉得称心称手。小吕呢,又特别地和人亲,见人来就让人坐,忙着烧茶。刘海明是爷们,自然矜持些,脸上带着笑容,也是欢迎来人的意思。能看出,他们俩都很为这个家感到满意,期待别人的夸奖和羡慕。
不久,他们就有了小孩,一个男孩。脸模子、眉眼、皮肤,都像极小吕,但很微妙的,脸面这一块,却像刘海明,面薄。而更奇妙的,这两项合起来,反倒谁也不像了。他既不是小吕那样老实温柔,也不是刘海明的玲珑剔透,而是有些深不可测,很神秘,谁也看不出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了孩子,小吕变得更温柔,而且甜蜜,看着婴儿在她怀里,脸颊一鼓一鼓地咂奶,她脸颊上的笑靥也一隐一显,渐渐地就入了神。现在,她基本不下地了,婴儿成天在她怀里,队里也格外对她宽容。因是知识青年,也因为小吕的人性实在绵善,拉不下那个脸说她。婴儿就养得很娇,一刻离不开妈。在后来的煎熬的日子里,母子俩都因此受了大苦。
这是第一年和第二年,生活平静安乐地过去,甚至称得上是幸福。无论是婚姻,还是插队的日子,都是新鲜的,开头不久的,还有些未深谙的乐趣。队里的知识青年,都有点把他们家当作自己的家,没事时来坐坐,聊聊天。他们的插队生活,是飘零的孤苦的生活,他们的样子也很落拓,衣服是脏和破的,头发是多日不剪的,脸色是黯然、凄惶的,对待人和事是放浪和玩世的。他们没有责任心,没有拘束,说话口无遮拦,喝酒也无遮拦。他们看上去,就是这种没有着落的样子。然而,也是事无定局。他们的将来未来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还是个未知数。刘海明的,却已经在了眼前。
事情的变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知识青年聚集在一起,大都是述说苦闷。这些苦闷无疑是出自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而刘海明他们,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的苦闷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刘海明生活的无望。刘海明也知道,他们虽然到他的家里来坐、来玩、来吃,享受着一时的安乐,但要他们用苦闷来换这安乐,他们也是不干的。刘海明听着他们发牢骚、骂娘,不时也应和几句,心里其实是比他们更苦闷的。他们的处境是简单的,而自己则相当复杂,奋斗也更曲折了。
当这下乡之后第一次招工的消息传来,所有的插队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就都待不住了。他们往公社、县城,甚至地区跑着,探听着消息。或者是知青点和知青点之间互相跑着,交流着消息。有时只是盲目地奔走,重复着仅有的一点消息。这虽然只是一次招工,但它给知识青年们指示了一个前景,他们想,他们终还是有出路的。在人们这样四处跑着的时候,刘海明很镇定地出工、收工,照常生活。乡人们说,刘海明不用跑,跑了也白跑。人们都知道,招工条例有一则,结婚成家的知识青年不在招工范围内。刘海明听了这话,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是不能不有感触的。他虽然结婚生子,但他到底也是一个知识青年,有着城里生活的出身和阅历,为什么他就应该就此决定命运,做一个农民?
然而,他是一个心计比较深的人,结婚生子的经验也使他增添了世故。由于是有家庭的人,他就要比一般知识青年更深入农民的生活,因此也更了解农民的需要。事后很久,人们才会想到,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生产队、大队的干部是形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协议。而这一切,也决不会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从头到尾都是在小吕不知情的情况下做成。其实,很难想象,夫妻之间能够完全背着对方做些什么,尤其是这样一对称得上恩爱的年轻的夫妻。所以,事实上,很可能,这计划是得到小吕的首肯,只是后来苦得熬不住了,小吕便把事情一股脑儿推到刘海明身上。这样想来,刘海明实在也是很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不久,他们就有了小孩,一个男孩。脸模子、眉眼、皮肤,都像极小吕,但很微妙的,脸面这一块,却像刘海明,面薄。而更奇妙的,这两项合起来,反倒谁也不像了。他既不是小吕那样老实温柔,也不是刘海明的玲珑剔透,而是有些深不可测,很神秘,谁也看不出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了孩子,小吕变得更温柔,而且甜蜜,看着婴儿在她怀里,脸颊一鼓一鼓地咂奶,她脸颊上的笑靥也一隐一显,渐渐地就入了神。现在,她基本不下地了,婴儿成天在她怀里,队里也格外对她宽容。因是知识青年,也因为小吕的人性实在绵善,拉不下那个脸说她。婴儿就养得很娇,一刻离不开妈。在后来的煎熬的日子里,母子俩都因此受了大苦。
这是第一年和第二年,生活平静安乐地过去,甚至称得上是幸福。无论是婚姻,还是插队的日子,都是新鲜的,开头不久的,还有些未深谙的乐趣。队里的知识青年,都有点把他们家当作自己的家,没事时来坐坐,聊聊天。他们的插队生活,是飘零的孤苦的生活,他们的样子也很落拓,衣服是脏和破的,头发是多日不剪的,脸色是黯然、凄惶的,对待人和事是放浪和玩世的。他们没有责任心,没有拘束,说话口无遮拦,喝酒也无遮拦。他们看上去,就是这种没有着落的样子。然而,也是事无定局。他们的将来未来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还是个未知数。刘海明的,却已经在了眼前。
事情的变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知识青年聚集在一起,大都是述说苦闷。这些苦闷无疑是出自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而刘海明他们,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的苦闷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刘海明生活的无望。刘海明也知道,他们虽然到他的家里来坐、来玩、来吃,享受着一时的安乐,但要他们用苦闷来换这安乐,他们也是不干的。刘海明听着他们发牢骚、骂娘,不时也应和几句,心里其实是比他们更苦闷的。他们的处境是简单的,而自己则相当复杂,奋斗也更曲折了。
当这下乡之后第一次招工的消息传来,所有的插队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就都待不住了。他们往公社、县城,甚至地区跑着,探听着消息。或者是知青点和知青点之间互相跑着,交流着消息。有时只是盲目地奔走,重复着仅有的一点消息。这虽然只是一次招工,但它给知识青年们指示了一个前景,他们想,他们终还是有出路的。在人们这样四处跑着的时候,刘海明很镇定地出工、收工,照常生活。乡人们说,刘海明不用跑,跑了也白跑。人们都知道,招工条例有一则,结婚成家的知识青年不在招工范围内。刘海明听了这话,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是不能不有感触的。他虽然结婚生子,但他到底也是一个知识青年,有着城里生活的出身和阅历,为什么他就应该就此决定命运,做一个农民?
然而,他是一个心计比较深的人,结婚生子的经验也使他增添了世故。由于是有家庭的人,他就要比一般知识青年更深入农民的生活,因此也更了解农民的需要。事后很久,人们才会想到,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生产队、大队的干部是形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协议。而这一切,也决不会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从头到尾都是在小吕不知情的情况下做成。其实,很难想象,夫妻之间能够完全背着对方做些什么,尤其是这样一对称得上恩爱的年轻的夫妻。所以,事实上,很可能,这计划是得到小吕的首肯,只是后来苦得熬不住了,小吕便把事情一股脑儿推到刘海明身上。这样想来,刘海明实在也是很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