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遇到过江龙-第2/3页

加入书签
    看完信,周楠一楞,然后冷冷道:“对不住,这事本官办不了,朝廷自有制度,你自去找盐道吧!”

    武新化将周楠拒人于千里之外,忙道:“荀兄说了,这事找行人你一准能成,你可是咱们淮安府最近几十年出的唯一的一个大人物啊!晚生若能走通盐道的门路,还用千里迢迢来京。若行人能够帮我拿到盐引,必有一份心意奉上。不不不,晚生愿同行人合股,七三开。不,六四,我六行人四。当然,我商号本小利薄,一年下来也见不到多少利。如果行人能够多弄些盐引那就最好不过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都有秀才功名在身。你武新化是乡绅,我周楠是朝廷命官,大家都是体面人,搞得如商贾一样讨价还价是不是太俗?

    不过,钱这东西谁会嫌俗呢?

    听到武新化的话,周楠眼前豁然开朗,差点伸手拍自己额头一记:某乃淮左布衣,两淮盐行天下,简直就是富豪流水制造线,我当初在安东的时候怎么没想到干盐商这个行当?真是抱着金饭碗讨口啊!

    转念一想,即便自己当初在安东一手遮天,可势力也仅仅局限于一县,盐道可是高官单位,他一个小小的吏员还真接触不到这个层次。

    现在詹通不就在长芦盐场吗,马上就要提同知。如果通过他的关系,说不好能够插手两淮的盐事。也不用多长时间,几年下来就能富可敌国。

    这武新化倒是可以做本官的白手套。

    周楠又拿起大舅子的信,看了起来。

    信很长,大概意思是,武新化出身淮安名门,曾祖父是进士出身,曾任一省之从三品右参政。靠着祖上的势力,他的祖父就做了盐商,在淮安城也算是豪富之家。

    不过,到武新化这一代,家道渐渐中落,在场面上混得不红不白。道理也简单,从他祖父起,家中最高学历也就是个举人,到他这一辈这个秀才功名也是奋斗了二十多年才拿到手的。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明朝早年政治风云变幻,武家曾祖父的那点人脉早已用尽。

    大明朝实行盐业专卖制度,盐道每年都会根据盐场的产量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这就是所谓的盐引。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

    官府给你每年核多少盐引,都看关系,给多给少全凭心意。

    武家刚开始的时候每年还能得两万引,然后就越来越少,到武新化这一代,只剩可怜巴巴的三千引,就这三千引还是花了大价钱的。

    今天年底,盐道更是直接把这三千引都取消了。

    一下子断了这么一条大财路,武新化就急眼了,四下活动,可惜盐道对他都是置之不理,送上去的银子直接就丢大街上去,叫他滚蛋。

    四处碰壁之后,武新化决定进京以银子开道活动活动。在进京城之前,偶然在荀秀才面前说到此事。

    荀秀才估计是喝醉了酒吹牛皮说他的妹夫周楠是行人司行人,认识许多大人物,未来的政坛新秀,在朝堂上活力四射,武兄去寻他,没准能成。

    武新化进京之后,本着多找一人就多一条门路的心思求到周楠这里来,并许下重利。

    类似的话他在其他官员面前估计也说过。

    这事也不难办,周楠就开始在心中计算起来。如今每斤盐在市面上大概是五十文一斤,三千引就是九是万斤,可卖四千五百万文。折合成白银,以一千比一计算四万五千两。扣除两成生产成本,两成打点,纯利润就是二万四千两左右。

    我和武新化四六分成,每年可得九千两,这可是暴利啊!

    正如姓武的刚才所说,三千引确实是少了些,如果可以就多弄些。这可是能够传给子孙后代的事业,就算我儿孙们将来读书不成,也可以去做盐商,壕一辈子啊!

    不成,本大人若想办成此事,出力甚大。他姓武的什么都不做,就坐享其利,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得五五分成。

    当下,周楠就动了心思。他这人做事把细,缓缓道:“武新化,这事要做却不容易,京城不同于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