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芙蓉李下,不见不散(五)

加入书签


        17

        下面还有一块雕版,看样子,就是这张图的原版。

        艾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一定是邹明煜雕刻的。她有听邹明芳提过,邹明煜拜了镇上雕版技术最好的马师傅为师,每天都会抽空过去学艺。

        镇子的雕版印刷技艺十分精巧,大致可分为6道工序:伐木制版、编辑写样、雕刻雕版、调墨备纸、印刷分页、装订裁边等,如果细分起来,可以分出20多道工序。

        其中刻字,是整个雕版印刷程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从开始第一刀到最后一个字完成,不能出现有刻错的地方,如果有一个地方刻错,整块版作废。

        这,不会就是他的第一块成品。艾萍有些激动。

        要知道,这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而这一刀刀之前,是千刀万刀,一次又一次的练习。

        邹明煜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李园的事够他忙的,他还能抽出时间学这个。

        在一处角落,艾萍摸出异样,这里刻的是什么,纸上的好像没有这个。

        这时,她不由回想起在博物馆看工作人员演示的印刷样子。

        在雕版上面,刷上一层墨,铺开一张当地手工制作的宣纸,名为连史纸,四周留一些边,平整后,用特制的棕毛刷,很像抓着一把马尾辫,用力均匀刷一遍,最后,把整张纸拿起来,雕版的作品便全印在纸上,一览无余。

        那个雕版的年代,镇子印制的《幼学故事琼林》(增补)、《三字经》、《增广贤文》、《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合刻本等,堪称出版史上罕见的珍本。

        18

        不仅纸张质地好,装帙考究,字形秀丽清晰,而且书页天头高大,便于读者批注,所以很受欢迎,在当时是国内外有名的。

        艾萍是亲自参观了镇子的博物馆,才有了对雕版这么多的认知,否则,如今的网络年代,写字的不多,更别说刻字印字。

        如果不是政府全力保护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想必,光凭几个传统艺人的维护,也很难将这些文物和技术传承下来。

        感慨一番,艾萍的好奇心一下上来,带上雕版,转身便进了书房,找来墨水和宣纸。

        父亲是个实打实的生意人,却爱毛笔字,既有名家之作收藏,自己有空,也会挥笔练练。笔、墨、纸肯定不缺。

        没有棕毛刷,便找来两把牙刷。

        工具齐全,艾萍有模有样地印刷起来。

        先把宣纸剪成合适的尺寸,然后用牙刷沾了沾墨水,均匀地涂在这块雕版上,把纸平铺上去,用另一把牙刷在纸面上刷一遍,最后,小心翼翼地把纸张拿起来。

        转过来一看,图案和盒子里的那张一样,但是,树底的边上,有3个符号,仔细一看,是“i  ?  y”。……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