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约莫一个小时,汽车缓缓靠边减速停下。
“单店到了,单店的赶紧下车啊。”售票大妈喊了一嗓子,语气颇为不耐烦,巴不得该下的乘客赶紧下,好像慢一点就会少拉一波客人似的。
下车的地方有一个大转盘,作为三个乡镇的交汇处,集结了很多做小生意的商家和一些闲逛购物的居民。从这里开始,县城到乡下的主干道就分成了三条,通往单枫老家的是中间的那一条。
从乡镇到下面的农村就没有公交可以坐了。即使网络发展得再快,手机叫车软件渗透到农村基层群众的整个过程似乎也很漫长。
在我们爷爷那辈人以前,所有的人都习惯了步行几十公里赶集的时候,就算挑着百斤重的扁担也是稀松平常。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出现了各种代步工具。先开始是自行车出行,然后是三轮车。三轮车以前一度盛行之时,大街上常常会出现像我们现在看印度照片一样的坐车方法,车子的周围总会攀爬着一群小孩。
因为技术、载重等多方面原因,三轮车速普遍很慢,有些乘客上车只需要跟着小跑几步,车上的人搭把手一拉便上去了。没有人太在意座位的问题,那时候在大家看来,三轮车后梁上还有空,这个车就还没满。
又过了几年,小汽车开始投放到市场。人们的经济收入大幅上升,更加注重舒适度和安全性。三轮车自然再也拉不到客了,就出现了眼前私家车拉客的垄断现象。
“唉,是去付村的不?就差一个,坐上就走。”
一群私车司机冲过来,相互拥挤,生怕被人抢了客。
单枫比较喜欢安静,这些人太过吵闹让他有点厌烦。摆了摆手,表明自己不需要,一脸冰冷地走开了。
见到不是要坐车的主,人群马上讪讪地散去,跑去拉拢下一个客人。偶尔也会有几个回头精明地望了单枫两眼,只要感觉有希望就会再次冲回来。
这些事情单枫懒得在意,走到了一个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看到停着一辆空着的面包,径直走了过去。
“师傅,拉人不?”单枫问话的声音不大,以免旁边的人听到有生意,又来烦自己。
“拉,当然拉。”原来是生意来了,走在车里闲着没事的汉子立马热情地招呼着。
“包车去郭村多少钱?”单枫问道。
“单程40。只载你一个,上车就走。”都是拉客的老司机,对各个村的线路都很熟悉。听到去哪,立马可以告诉你价钱。
“行,我给你一百。到地方了在那等半个小左右,再带我回来。”
单枫不太会讲价,只是觉得我多用你一会时间,就要多给你一点钱。市场经济里,时间就是成本。至于多给二十块钱只是随口一说,根本不了解这里的市场行情。而且,钱这东西,单枫也不缺。
“好嘞!”司机满脸堆笑,拉开车门招呼着单枫上了车。嘿嘿,又是一个不懂价的外来客。
“小伙子,你这是刚从外面回来的?”司机汉子开车的路上无聊地找单枫闲侃。
“嗯。”单枫点点头,只是应了一下。
“我有个女儿也跟你差不多大,从考上大学以后,基本上每年只回来一两次了。这毕了业在京城找了份工作,连打电的次数都比以前少了。唉!”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不禁想起自己那远在京城打拼的女儿,大叔感慨道。
在京城工作吗?单枫记得自己好像也有几个以前的同学在京城上学的,首都压力大,听说都挺难的。
以前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根本是没有什么京漂一说。后来为了发展搞市场经济,像京城、魔都、羊广、近海这些有政策优势、自然禀赋高的城市就脱颖而出了,带着全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当然,伴随这经济快速增长的还有物价,而房价又是众物价里冲在最前面的“佼佼者”。
京漂,就是市场经济下的朝圣吧!
“都不容易。”单枫有所感叹地说。
“嗯。”看出身边的年轻人并不怎么爱说话,司机应了一声也不再说些什么。看着前方的村村通水泥路,专心的开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