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归元

加入书签




棉花街、显正街、阳新街、北城街构成一个“井”字形的汉阳中心格局,汉阳树就在显正街和北城街的交叉路口处,光绪年间有传教士在此兴建天主堂和西医医院,传播教义和治病救人,许多沔阳地区的老百姓若是有些疑难杂症也会来这里,病人和家属来治病住院要吃、要住、要购买日常用品吧,于是这里逐渐兴盛起来,甚至比棉花街和阳新街还要热闹。棉花街原来也不叫棉花街,因汉阳与沔阳接壤,而沔阳的仙桃镇盛产优质棉花,许多沔阳商人到汉阳来做棉花和布匹生意,集中在这一带,于是这条街就改名为棉花街了。这一带最有名的小吃是鲜鱼糊汤粉,据说起源于沔阳岳口镇,是沔阳地区传统的过早食物,熬得浓浓的鲜鱼汤里加胡椒和淀粉,搅成粘稠的糊糊的汤底,放入煮好的细米粉,细白细白的米粉裹着鲜鱼糊汤,入口鲜香微辣,开胃又驱寒,再泡上一根油条或一张油饼,吃的连汤底都不剩,那是真饱腹,就算做一上午的体力活也能抗住。

        素芳和年小余带着梓和边走边打听,终于在天主教堂对面、教会医院旁的小巷子尽头找到汉阳树,为了保护这棵古银杏树,用红砖围了一个小花坛,树身粗壮,枝繁叶茂,因还未到深秋,银杏树叶绿中见黄,形成一树渐变的色彩层次,也像一副独特的画卷。

        “这棵古银杏如果真的是崔颢诗中所描述的汉阳树,那它在这里生长有上千年了,”素芳感叹,“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多么让人钦佩,我们都要向它学习呢。”她抬手抚了抚郭梓和的肩膀,“这世上什么都不如活着重要,这棵树活了上千年,见识了朝代更替,风雨飘摇,如今也算。。。”素芳环顾四周的教堂,医院,热闹的街道,“也算得享太平吧。”

        素芳半蹲下来,直视梓和的眼睛,带着笑意坚定的说,“梓和,答应姑姑,这世上活着是最重要!”她总是担心,将来梓和知道亲生母亲的真相会怎么样,现在教会他坚强,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肚子饿了,你们想不想尝尝鲜鱼糊汤粉?”年小余仿佛已经闻到鱼汤的香味了。

        素芳眯起眼睛笑了笑,站起身牵住梓和向外走去。

        郭梓和认真的记住姑姑的话,抬头看见她瘦弱的肩膀,心里却疼了起来,姑姑的父母相继去世,她一定很伤心难过吧,那我就一心一意的对她好,特别特别好。如果那个叫年小余的家伙能陪伴她让她开心,那我下次见面就叫她“小余阿姨”吧。

        吃完鲜鱼糊汤粉,看看天主教堂的大钟也才十二点,而从晴川码头回江汉关码头的船要4点才返回,年小余打听到附近有归元禅寺,历史悠久,有五百罗汉堂和普贤菩萨像,据说在湖广地区是独一家,于是又决定步行去归元禅寺看一看。

        归元禅寺在顺治年间开始修建,刚开始是民间寺院,原是超度那些因长江汉水水患而枉死的冤魂,后在光绪年间被提升为皇家寺院,并给造像重塑金身,因此山门的匾额为竖写但大雄宝殿内却没有三世佛。梓和看了会儿放生池内的鱼儿和乌龟,便失了兴趣,只跟在素芳身后进到大雄宝殿内。年小余是不信佛的,所以转了一圈便从观音像那儿出去了,素芳却拉着他跪在释迦牟尼佛祖造像前的蒲团上,侧身小声告诉梓和要磕头许愿。

        素芳双手合十,对着佛祖许愿,希望父母,还有郭梓和的母亲能得享安息,早日转世投胎,然后虔诚的磕了三个头。郭梓和也有学有样的许愿磕头,而他许的愿望却是可以一辈子和素芳姑姑在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