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河是大虞北部的一个小镇,人口稀少,由于常年下雪,农作物产量不高,镇上的许多人都南下讨生活去了,留在镇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自觉怀才不遇过来寻找人生意义的。
少女楚邑今年虚岁十四,自她有记忆起,她们一家人一直没有固定的住所,常常这个地方刚适应就要搬去另一个地方,那个时候三个人,她和母亲娟娘,还有妹妹楚陵。娟娘没有瞒着她们楚陵是收养的这件事,不过有段时间楚邑一直不理解生活已经这么困苦了,为何当年母亲还要再收养一个孩子。娘仨一路走一路艰难维持生计,最穷困潦倒的时候甚至乞讨过,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女孩瘦骨嶙峋的,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端不平的水还是倒向了妹妹,她总让楚邑有吃的要先让着妹妹,如果不服气,遭到的就是一顿毒打,楚邑对母亲的偏心难免有怨气,可悬在温饱线上的人,也没那么多功夫去计较这些,时间长了,楚邑也行成了凡事以妹妹为先的习惯,好在楚陵懂事,有的时候会悄悄把吃的藏起来再给姐姐,楚邑看着比自己还矮半个头的妹妹举着个馒头,想起自己曾经对妹妹的不满,就觉得羞愧难当。
可是姐妹情深难持久,后来,她们途径前田郡清泽县,不知怎么冒出一个大户人家,说是楚钰的亲生父母,要接走楚陵。两个女孩,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懵了,更没想到的是,娟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幼小的心灵,哪经得起猝不及防的分别,两个孩子又哭又闹,可最终还是拗不过大人,妹妹还是被那户人家带走了,随即娟娘就带着楚邑离开了清泽,楚邑为此和母亲冷战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那年她八岁,一直漂泊不定的她还不明白妹妹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会过上富裕安稳的生活是什么概念,她只是单纯地想着一家人就应该在一起。
大户人家给她们娘俩留下了丰厚的一笔钱,她和母亲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一路向北来到莫河,直到现在,都没有再换过地方,镇上的生活日复一日,没有新花样,少有新人来,倒常有人走,少女的生活就这么机械地重复着。娟娘手巧,会刺绣,成品可以说是美妙绝伦,但少有人买,比起赏心悦目,这里的人更注重务实,于是娟娘放弃刺绣,专门盘了个铺子,托经常出远门的粮食贩子帮着到城里进些线团,自己则承包了镇上人们的缝缝补补,楚邑平时就帮着娟娘码线,虽然没有母亲的巧手,但一些简单的活也会直接上手干。
莫河镇上的人看着不学无术,却有个非常小的书阁,和这里的气质有些格格不入,听说是镇上的一个老财主,自己没什么文化,却羡慕有文化的人,建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书阁,也不知道起什么名字,就到城里请书匠提了个“藏书阁”的匾额挂了上去,誓要提高镇上人民的文化水平,不过建成后除了躲雨的时候有些人气,平时基本没有人光顾,直到后来有一个久试不第的秀才,为了考学,积蓄快要花光了却一无所得,秀才姓陈,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从哪里来,反正在莫河呆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倒是经常去藏书阁,镇上的一些小商户,有算不清的帐,会来问秀才,久而久之,问的人越来越多,开始有人把孩子送到秀才身边读书,给些小钱,不为别的,识个字,会算数,能帮家里记账就行,学会这些,他们就把孩子领回去,甚至到了后来,还有大人来学习,秀才不得不在书阁外面搭了个棚子用来讲学,但碰上刮风下雨就很不方便,等手头宽裕些后,秀才又自己建了个茅草屋,也取了个名字--“聚英堂”,丝毫不害臊。
楚邑是非常想去的,她小心翼翼地问娟娘的意见,万万没想到娟娘居然爽快地答应了,这让楚邑很是惊喜,帮母亲干活都更加起劲了。去了聚英堂后,她上课十分认真,看着不是来玩玩儿的样子,不过秀才也没因此另眼看她,他知道这个小姑娘是镇上绣娘的女儿,想着过来就是为了给她娘数线团更快些吧,但没过多久,秀才发现这个小姑娘好像不是来学“数线团”的,他在讲堂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发现自己所讲的这些内容本身,已经足够让这个小姑娘露出兴奋的神情,她在渴求着这些知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