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西羌

加入书签


羌人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和汉人,藏人的关系较深。以羊为图腾(早先以畜牧业为主),关于“羌”的文字记录见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羌”这个字。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称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羌,古族名,又称西羌。最早载于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卑湳、卑禾、婼、参狼、钟等,在今四川境有白马羌、牦牛羌(越嶲羌)。

东汉,“西羌”专指羌人中内迁定居于陇西诸郡的一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间,有宕昌、邓至、白兰、党项诸羌。居住分散,多以迁徙农牧业为主。但与汉人杂处者,则早在战国、秦汉时已逐渐定居农耕。

羌人部落首领多受历朝册封。建立过后秦政权。宋时党项羌建立西夏政权。宋以后逐渐分化并与周边各族融合。

现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后裔。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而是对许多不同民族的统称。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迁徙生活方式。而古羌与羌族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据传羌人的始祖为黄帝,也有说是炎帝。其最初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称之为“羌”、“西羌”、“氐羌”。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

如果从黄帝部族的有关传说与考古发现相对照,更可以说明黄帝部族的属性。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在今天陕北(泾河),黄帝部族原先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考古上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对应。《左传·哀公九年》也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后东向进入中原地区,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区获得空前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从西边来的黄帝取代了属于神农系统的炎帝,而东方的蚩尤时也强盛起来;黄帝战胜蚩尤,于是成为中原一带的霸主。

传说黄帝统治期间发明了许多东西,例如养蚕制丝就是由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而中化文化的承载物汉字则是由黄帝的造字史官仓颉发明的。

氐羌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山海经·海内经》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逸周书·王会解》说“氐羌以鸾鸟”。孔晁《注》云:“氐羌,与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矣’。”

如是,羌是大名,氐是羌中的一种,因羌的种类很多,所以称氐为“氐羌”。据顾颉刚考证认为,氐羌同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童书业更进一步论证:“‘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如是,氐羌实为共同种,盖其后进,是有此称。至汉晋以后,氐羌逐渐分流,成为介于华、羌之间的又一民族。

顾颉刚认为:“晋、秦诸国周围都是戎、狄。”这就是说在今山西、陕西南省境内生活于戎、狄文化的,远较生活华夏文化的为多……戎里也有姬姓的,也有姜姓的,使我们知道姬姜诸姓本出于戎。见于史载的“戎”族群,先后有“犬戎”、“姜氏之戎”、“允姓之戎”、“申戎”、“陆浑之戎”和“义渠”等。

从发展水平上说,他们是介于姜、羌之间的类型。任乃强指出:“羌语中,适于耕种的河谷叫戎……羌与戎的区别,就是牧与农的区别。

氐羌族群世居西方,而留居原地者依然保存其经济和文化传统,广布于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因此,汉晋史籍又常称之“西羌”。西羌族群甚多,史载“凡百五十种”。

在今甘肃、青海、陕西地区的有:先零羌、烧当羌、钟羌、勒姐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沈氐羌、虔人羌、牢姐羌、卦养羌、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当阗羌、滇那羌、黄羝羌等。

在今新疆则有西夜、蒲犁、依赖、无雷、葱芘、白马、黄牛、阿色等。西藏有发羌、唐牦;内蒙古有南山羌。而西南地区则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