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隋炀帝时期人口暴增?请分清户口和总人数

加入书签


 陆通陆通脸色阴沉,不甘地说道:

 “那么行,姑且我勉强承认杨广修建大运河确实死了这么多人,伤残无数,劳民伤财,饥民饿死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那么你怎么解释杨广时期人口暴增20万户?”

 “难不成这20万户是从石头里崩出来的?”

 “你又如何辩解?”

 陆凌绝不屑地翻了一个白眼,说道:

 “不好意思,隋朝的20万户还真可以说是从石头堆里崩出来的。”

 “他们二十万人里面是没有一个人是自然人口增长出来的!”

 “第一,隋朝的人口为何会大增20万户,其实并不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主要是因为隋朝朝廷搜括出了众多隐户。”

 “根据《隋书·乞伏慧传》:高祖受禅,拜曹州刺史。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慧下车按察,得户数万。”

 “《隋书·令狐熙传》:(令狐熙)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隋书·皇甫诞传》:上以百姓多流亡,令(皇甫)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

 “隋炀帝即位后,又普查人口一次一次,“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这说明压根并不是所谓的自然人口增长而是疯狂普查人口出来的户口,跟人口增长有个毛的关系?”

 “第二隋书记载得很清楚,至大业二年,有户八百九十万。盖承周、齐分据,暴君慢吏,赋重役勤,人不堪命,多依豪室,说道很清楚杨广极其暴虐,百姓为了躲避横征赋税依附于豪强士族。”

 “这时候更是作为世家的高颎为了隋朝的百姓制定政策,让百姓离开豪强,成为国家的编户!”

 “压根不是人口暴增,而是名义上的户口增多!”

 “并不是所谓的自然人口增长!”

 “第三设里闾之制,让百姓互相检举,“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

 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得很清楚:

 “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察焉。”

 “《隋书·食货志》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历史学家王夫之就说过,隋朝户口岁增,并非民之自增,而是“盖上精察于其数,以敛赋役者之增之也。”

 “这还不是自然人口增长!”

 “即便是在这种疯狂普查人口之类的政策下让老百姓需要承担租、调和力役三种义务,你陆通但凡学过小学的数学后,你就很轻而易举的知道,所谓暴增20万户这件事情正好恰恰相反!”

 “首先我们要知道隋文帝用了两个年号,开皇之后仁寿用了四年,也就是说隋朝在开皇末年到大业五年这九年的时间里户口增长二十万户,也就是说平均下来一年只增长了两万多户,十万多人。”

 “隋文帝开皇九年也就是589年,灭陈一统天下后户口是710万户,人口是3668万,开皇十八年—598年,户口870万,人口4494万,这九年间户口/人口增长率每年应该是2.28%。”

 “那么按照这个增长率到了仁寿四年隋文帝驾崩时同时是隋炀帝登基时—604年,户口应该是996万,人口5144万。而我们可以算出的大业五年时户口数据(两个):1,户890万、人口4602万,(二十万户的差额应该是用这个数据减去开皇十八年时870万的数据);2,户907万、人4685万。”

 “只要是小学毕业的人拥有的数学知识总可以算一下差额有多少吧?往少了算也有四百多万的差距。这叫人口增长吗?”

 “当然这是理想条件下,考虑到隋文帝时期大阅索貌,搜查隐户的行为以及古代人口增长率随着人口增长会逐渐下降的情况,即使把增长率断崖式折半为1.14%,到了仁寿四年,应该有户931万,人4810万,依旧比大业五年实际户口,人口总数多。”

 “而且要知道大业五年时隋炀帝进行人口清查是觉得没有足够的人替自己完成各种大型工程的所以要清查人口—目的是为了搜查隐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