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林自诩才华,吟风弄月时也有许多新巧的花样。这一次,他将演出设在假山前,吩咐熄灭宅中灯火,只留亭中一盏灯和假山前的一串红灯笼,宾客坐在距离假山一丈左右的亭中观看。
在翰林的想象中,待一弯弦月升至假山上方,浓黑夜幕中,清冷的月相与火红的灯火交相呼应,此时唱起悠长的古调,定能渲染一片空灵神秘之境,让看客们生出几分纵横古今之感。
陈玉吾席地而坐,将琴摆好调试琴弦。
顾瑂拿出背囊中玄色长袍罩在身上。袍子很宽大,下摆用金线绣着星相图,两边袖口绣着日月——足踏星辰,手托日月,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金灿灿的面具细细雕出毫无灵魂的五官,空余处镶嵌宝石呼应北斗七星,于灯光下一转,光彩夺目。
按理说,面具一扣上脸,歌者便脱离了肉身,成了无悲无喜的“非人”,与天沟通的工具。但顾瑂做不到,她脑子里都是“人”的事情:陈叔不再弹了,她还要不要唱下去……
“探花郎,争相看,马蹄声远,香满长安。少年莫负凌云愿,一骑春独占……”
昨天她在半日闲里填词,她想着楼娘当年教她说悲曲不能只有空壳,必须要有发自肺腑的真诚。她用一只秃笔来回删抹,试图将自己干涸的情感投入其中,尽量让“佐宴”的悲曲显得不那么卑微狼狈,能多少透出一点“真”。
可她终究还是搁笔一叹。她大概不是这种材料。她不像楼娘,敢把泼天的爱与恨全部宣之于口,甚至,不像过去的自己,柔软的笔尖还能化作一把钝刀,剖出肺腑上幼稚的情绪。现在的她从深井一般的心中,看不到一点爱与恨的波澜,投石亦只能听见一点呜咽般沉闷的回声。
现在的她已配不上悲曲。
“孤悬明月三更半,雕栏冷鬓发生寒,思君最怕清辉减,怎与归郎看……”
顾瑂在曲调中笨拙地转身。新填的词意与悲曲固有的曲调并不相符,两者像没刨净的榫卯,难免支棱出木刺,插合时总要有不顺滑的摩擦。
但无人在意。
亭中杯盘交碰,笑语声喧,劝酒的高谈阔论几乎盖住了耳边的琴音。
王翰林大张旗鼓布置,却连他本人都无心听她到底唱了什么。她也好,别人也罢,唱得对也好,错也罢,只需要站在假山前,和一串红灯笼一样为宴席添点亮光。
现在的悲曲也已不需要她。
“偷闲半日珠帘卷,盈盈步踏雪寻仙……”
一唱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悲曲固定演唱三段,这是最后一段。
顾瑂想,大概她以后也不会唱了。
可惜这一次告别太过潦草,别扭枯槁的歌者,心不在焉的观者,这竟是她与悲曲的最后一点缘分。
真遗憾。
顾瑂正在自怨自艾中无法自拔,忽然,亭中和假山前的灯火一齐熄灭,引起一阵骚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在翰林的想象中,待一弯弦月升至假山上方,浓黑夜幕中,清冷的月相与火红的灯火交相呼应,此时唱起悠长的古调,定能渲染一片空灵神秘之境,让看客们生出几分纵横古今之感。
陈玉吾席地而坐,将琴摆好调试琴弦。
顾瑂拿出背囊中玄色长袍罩在身上。袍子很宽大,下摆用金线绣着星相图,两边袖口绣着日月——足踏星辰,手托日月,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金灿灿的面具细细雕出毫无灵魂的五官,空余处镶嵌宝石呼应北斗七星,于灯光下一转,光彩夺目。
按理说,面具一扣上脸,歌者便脱离了肉身,成了无悲无喜的“非人”,与天沟通的工具。但顾瑂做不到,她脑子里都是“人”的事情:陈叔不再弹了,她还要不要唱下去……
“探花郎,争相看,马蹄声远,香满长安。少年莫负凌云愿,一骑春独占……”
昨天她在半日闲里填词,她想着楼娘当年教她说悲曲不能只有空壳,必须要有发自肺腑的真诚。她用一只秃笔来回删抹,试图将自己干涸的情感投入其中,尽量让“佐宴”的悲曲显得不那么卑微狼狈,能多少透出一点“真”。
可她终究还是搁笔一叹。她大概不是这种材料。她不像楼娘,敢把泼天的爱与恨全部宣之于口,甚至,不像过去的自己,柔软的笔尖还能化作一把钝刀,剖出肺腑上幼稚的情绪。现在的她从深井一般的心中,看不到一点爱与恨的波澜,投石亦只能听见一点呜咽般沉闷的回声。
现在的她已配不上悲曲。
“孤悬明月三更半,雕栏冷鬓发生寒,思君最怕清辉减,怎与归郎看……”
顾瑂在曲调中笨拙地转身。新填的词意与悲曲固有的曲调并不相符,两者像没刨净的榫卯,难免支棱出木刺,插合时总要有不顺滑的摩擦。
但无人在意。
亭中杯盘交碰,笑语声喧,劝酒的高谈阔论几乎盖住了耳边的琴音。
王翰林大张旗鼓布置,却连他本人都无心听她到底唱了什么。她也好,别人也罢,唱得对也好,错也罢,只需要站在假山前,和一串红灯笼一样为宴席添点亮光。
现在的悲曲也已不需要她。
“偷闲半日珠帘卷,盈盈步踏雪寻仙……”
一唱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悲曲固定演唱三段,这是最后一段。
顾瑂想,大概她以后也不会唱了。
可惜这一次告别太过潦草,别扭枯槁的歌者,心不在焉的观者,这竟是她与悲曲的最后一点缘分。
真遗憾。
顾瑂正在自怨自艾中无法自拔,忽然,亭中和假山前的灯火一齐熄灭,引起一阵骚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