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文化与历史的碰撞-第2/3页

加入书签
        “蒋老师为什么屈原的《湘夫人》里为什么要把衣袖抛到江中?”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

        丢衣袖、汗衫至江中是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在古时候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

        同学们:“明白了……”

        “还有吗?”

        “蒋老师,屈原的一生都是为了国家,最后怎么落得这个下次?”

        蒋老师拿下眼镜语重心长道:“是啊……。”更多的是遗憾和敬重。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曾任三闾大夫、左徒等职。屡遭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肾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主要成就内政上主张举贤修法、外交上力主联齐抗秦、文学上创作骚体新诗。

        在这期间也是做了许多,众人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逝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才有现在的端午节,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放在现在《离骚》、《九歌》、《九章》、《天问》都可以称得上古往今来的经典之作。

        他的一生从未考虑自己,一心只为国。在那个兵飞马乱的时候,他却用一生来证明自己,有大国才有小家。这种大爱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对于屈原来说或许在这一生当中他也许曾动摇过,迷茫过,但他从未离开自己的国家,最后回归自己心里面的那片“静土之上”。

        屈原是尊重国,尊重心,尊重已,对于屈原来说,他不曾后悔,那么对于在座的同学们还觉得,对于当时的屈原感到惋惜吗?”

        历史上的一朝一代都有数不尽的英雄们,侠肝义胆的平民百姓们,尽忠职守的文武百官们,守住江山社稷的帝,皇,王们,共同守住江山才有现在中国,是他们共同的努力证明国家的统一也证明文化的传承。

        千百年来我们的地球都已经形成改变,而中国是地球上唯一一个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说不清道不明政治文化还有每朝每代的衣、食、住、行文化,它们的痕迹都是一个文化与历史的碰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