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欲求仕进假读书-第6/7页

加入书签
        于臬将书取回,督邮收了,说道:“太守有三道试题,某已记下带来,先说第一道试题,你答了,再第二道,然后再第三道。你清楚了吗?”于臬道:“小子已听清。”那督邮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作何解。”于臬听了,如果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成早上听说了道,晚上就可以死了,那是肯定不行的。只是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研究《毛诗传笺》不想太守第一道试题竟然是《论语》,乃徐徐答道:“这是里仁中的篇章,此句字眼,在道与死,道以闻知,而道之难,在于实行,闻者,达也,若闻达道之旨而行之,虽夕死亦可也。”那三老始终不发一语,这时突然道:“闻为何是达呢?”于臬向三老一礼,从容应道:“小子连月观看《毛诗传笺》,大雅思齐有言:不闻亦式,不谏亦入。笺曰:式,用也,文王之于宗庙,有仁义之行而不行闻达者,亦用这助祭。”三老点了点头,不再言语。

        那督邮道:“第二道试题:诗始关雎,易基乾坤,为何首篇夫子赞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于臬有些晕眩了,自己辛辛苦苦抄了大半年笔记,哪想出的第一个题目却是论语,而且颇为难答,感觉在考自己理想和现实的取舍之意。他现在终于有点明白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精髓了。现在又用孔老夫子的评语来论诗经本篇,孔老夫子的评语,也是论语中的话,要是光从字面上来讲,就是男的追求女的,直白解释,肯定是落了下乘,不入他羊老夫子的法眼。

        于臬道:“《诗》之《关雎》,《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终云尔。关雎之篇,以男求女,发乎情,止乎礼,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故《中庸》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督邮记边听边记。

        于臬见督邮在记自己所说的答案,暗暗担忧第三道试题肯定最难。当下全神戒备,恭敬聆听。

        那督邮写完,道:“听好了,这是第三道试题:“帝于今年正月作《禁复私仇诏》,称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为何禁复私仇?”

        于臬内心真的乱了,这个诏书,他根本没有看过,只是听父亲说了,以后不可以复私仇,至于为何,他只说是皇帝有诏规定如此,而督邮却只读了诏书中的一句话,于臬觉得有点像考时事政治的味道。其实这个标准答案就这个诏书里面。

        于臬只好硬着头皮答了:“子曰:仁者爱人,以直报怨。今海内初定,东吴不靖,西蜀未宁,私仇者,个人也,公事者,国家也,以个人之私仇,量国家之公事,轻重缓急,一目了然。”督邮记了。那三老不再言语。督邮与其对视一眼,二人微微点头,督邮道:“三道试题已完,太守试题在此,请过目。”于臬连道不敢,督邮道:“太守有令,必须要你观看。”于臬看有三张绢帛,写了三道试题,与督邮所问一般无二。又看了督邮所记答案,正是自己回答之语,于臬确认后,二人道:“我等须向太守复命去了。”于臬请二人暂到庄上一坐,以尽绵礼,二人不允,忽见父亲于圭,领着几个庄客来了,督邮与三老等人向于圭见礼,于圭亦留众人暂住再走,二人道:“既是候爷盛情,下官却之不恭。”同往庄上去了。

        于圭请钜平县令和督邮等人用了饭食,又各赠礼品,厚以金帛。那督邮和三老假意推辞一番,后面还是收了,并表示一定在太守面前美言。二人去了。

        泰山郡内。督邮带着三老,见了羊耽,羊耽问了部行之事,再问于臬情况,督邮道:“下官以使君三道试题问之于于臬,其答试题为三,某已记录在此。”羊耽细细看了,并不言语,问道:“你二人在现场,以为何如?”那督邮与三老得了礼物,便道:“实为我郡之君子,使君三道试题,不假思索,对流如流。”三老道:“于臬出身候爷之后,某已见其行状,真可谓俊才英博,德优行渥。可否报于中正上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