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来自彭总的鼓励-第2/7页

加入书签
        通过沟通,李牧很喜欢冯磊身上透露出来的这种从容笃定,但是就事论事,冯磊来工厂,并没有什么经验上的优势可言,他之前干的,可是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虽然都是搞电,但两者没有任何可比性。

        不过,如果冯磊愿意从头开始,绝对有后发制人的优势。

        令人欣慰的是,冯磊有这个觉悟。

        李牧给他暂时定在八千月薪档,没有画饼,对这种聪明又踏实的人来讲,没有这个必要。

        最后一名经历比较复杂,黄开生,78年生人,济南大学毕业,有工程设计和项目建设经验,先后在设计院和几家化工厂干过,频繁跳槽可能非他所愿。

        当年在设计院,设计院私有化,人员大调整,不得不去了化工厂,担任项目经理,干了五年,化工厂爆炸,厂子被收购,又是人员大调整,再次离职,从此之后,受限于年纪、机遇等方面的因素,陆续换了两家公司,始终没有融入进去。

        李牧跟黄开生聊的比较多,他本身就是搞设计和项目出身,有经验,够用,远谈不上专家,但是眼光还是有的,在他看来,黄开生的表现,中规中矩,并没有太亮眼的表现,懂的确实不少,但是不专不精。

        说实话,这不是重点,能力不够,经验不足,都可以学习和积累,机会有的是,关键是,以黄开生的年纪,这种经验和阅历,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一种短板。

        他已经不再年轻,这些年摸爬滚打,跳来跳去,身上被雕琢和打磨的痕迹太过明显,遗憾的是,却始终没有融会贯通自成体系,有些习惯或者说陋习,会像放射源一样,根深蒂固的存在,换句话说,未来的可塑性,肉眼可见。

        李牧想找的,是郑春来这样的大神!

        但是没办法,他现在缺人,尤其缺搞项目的,现在还真不是宁缺毋滥的时候。

        黄开生倒是雄心万丈,他一直想找一家新公司,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价值,真正实现己身与公司的共同成长,而不是去一个早已经成型的公司中为了融入而消磨很多精力。

        李牧的年轻出乎他的预料,然而沉稳的性格、滴水不漏的沟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水平,让他不敢小觑。

        他自认为是一个人才,理应被重用,可是李牧的表现波澜不惊,并没有像预想中淘到宝贝一样惊喜流露。

        李牧给他开了八千的薪水,这像一盆冷水一样浇了下来,黄开生顿时变的有些犹豫不决。

        李牧并不是看人下菜碟,这就是现实,人到中年,去跟年轻人竞争,看上去就是非常残酷,如果想摆脱这种局面,一定要未雨绸缪,要么经营自己,要么经营人脉,否则只能落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

        企业都是非常现实的,举龙盛的例子而言,很多中层不忿,跟周边同行相比,同样是中层,工资待遇根本没法比,一个个私下怨气冲天,甚至有人动不动就喊辞职,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几乎没有。

        原因很简单,因为离开龙盛,他们什么都不是!人到中年,被公司拿捏的死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