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王-第2/16页

加入书签
    一九四二年“五一大扫荡”,日本军队也派了一股去扫他。他来不及转移,只得在苇塘边上背水一战。伤亡很大。他自己也挂了彩。日本人看他剩的人枪不多,就停下火派人进去劝降,答应给他皇协军团长的职位。他把来人杀了,人头吊在马脖子上,往马屁股上浇了一瓶擦枪油,点着了火。那马一惊,从苇塘跑了出来。这一招自然使日本鬼子大惊失色,可也引得苇塘起火。正当他处于绝境,一股八路军武工队正从附近经过。了解到这情况,认为应当共同对敌。就从日本军队背后开起火来。并派人绕过火线,把八大王接应了出来,这武工队长就是宋贵斌。

    八大王脱险后,又把队伍整顿起来。宋贵斌却在一次战斗中腿上负伤,被日军俘虏了去。日本人用了许多刑罚,宋贵斌都没草鸡。八路军想了多少办法都没能把他营救出来。就派人和八大王联系,问他有没有门路,八大王说:“知恩不报非君子!老宋的性命包在我身上。”他的办法也极简单。只不过趁伪县长去省城办事的时候,派了几个手脚利落的弟兄进城跳墙进到县长家里,用绑票的办法把伪县长的老太爷和大太太堵上嘴,绑上手,装在粮食口袋里用小车推出城来。过了两天,派人给伪县长送去一只戴金环的耳朵和戴玉石斑指的大拇手指。附带一封信:“七天内不放宋贵斌,就把你老小的人头送上。”伪县长用了什么办法不知道,反正到五天头上派人把宋贵斌送了出来。

    因为有这点因缘,叫宋贵斌作代表。叫宋青原当临时勤务员,则是看他出生在天津卫,一直在那长到十二岁。经多见广,人又灵透,便于观察情况和应付复杂场面。

    二

    八大王防地和我们的游击区中间,隔着一片干旱的沙河。宋青原和他叔叔宋贵斌换了便衣,一个长袍毡帽,腰中扎个搭包,扮作买卖人,一个短打扮,头上戴块羊肚手巾,装成随行小伙计。带着四辆小车,几副挑担。半夜就出发,由一班战士护送。天亮来到沙河边上,大家停住了脚,就见河对面沙岗上有人按暗号摇晃白手巾。宋贵斌还了暗号,让战士们原地留下。把自己的手枪和青原带的两颗手榴弹也解下来交给班长。吆呼车担向对岸走,这时对岸也走过来几辆车,几副担。双方在河中间停下来,对方一个姓夏的副官就过来和宋贵斌对口令。那夏副官穿一身青布裤袄。斜背条二把盒子、挂着尺多长的红绸。对完口令,举手在呢礼帽上行个军礼。说:“贵军义重如山,司令竭诚欢迎,也叫我带来点压车的东西,让他换着装车吧。”于是两边推车的,挑担的各自卸下自己的东西装到对方车上、担上。八大王送来的是纸烟、洋酒和百多斤海盐——那时根据地遭封锁,盐是珍贵物儿。

    两边礼物换完,宋贵斌吩咐挑夫小车回去。夏副官就牵过两匹马来,让宋贵斌和青原骑上,朝对岸去。刚上了沙岗、就见一队扛枪的人排列整齐,带队喊声“敬礼!”各自把枪举了起来,原来他们是按日本操典排练的。只可惜枪支牌号太杂,长短不齐。每个人的打扮又各不相同。有棉袄外边鼓囊囊套件纺绸长衫的,有马裤上边配了件大襟棉袄的。日本军装,团龙马褂。争奇斗胜。

    副官喊了声:“出发!”

    带队的敬个礼,发出口令:“向右转,开步走!”

    那个穿大襟棉袄的人从怀里掏出个喇叭,穿日本军装的从树下搬起个大洋鼓挂在胸前,就吹打起来。

    “嗒嗒嗒嘀,达达嗒嗒达……”

    “咚咚咚!咚咚咚咚……”

    吹打了里把路,就停了鼓乐。夏副官和宋贵斌并辔而行,说些闲话。一进村子就又吹打起来。引出一群群的老乡,紧靠着墙根。挤成一团,满脸惊奇的看这支队伍。他们既不象鬼子队伍进村,逃得连人影也不见;也不象根据地过队伍,人们亲热的挤到大队两边说说笑笑。他们既不靠近,也不躲开。说亲热不亲热,说惧怕也不惧怕。保持着冷淡的敬畏。队伍若歇下来,自有办公人送茶敬烟,老百姓也仍是远远的看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