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回 堂审(二)

加入书签


庆华说道:“奴婢与小主子相依为命,典当一切值钱之物,长期以破庙为家,靠拾荒行乞,熬过了这十来年,而这把宝剑,小主子却始终带在身边。”

包拯说道:“那这小主子......”

庆华点头道:“这玲珑,便是当年先帝流落民间的龙种。奴婢和她以爷孙想称,也曾告知,她的双亲已经不在人世,因此,她仍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而那小五,是玲珑自小一起玩到大的发小,被歹徒杀害的何大妈,也是从小看着小主子长大的邻居,这晚拿些粥过来给奴婢吃,却无辜惨遭歹徒毒手。”

包拯站了起来,沉吟片刻,问道:“你所说的一切,可有凭证?”

庆华说道:“这把宝剑便是凭证。”

包拯说道:“宝剑如何证明?”

庆华说道:“此剑乃是先帝御用之物,宫内还有许多人认得。”

包拯说道:“仅凭宝剑不足为证。”

庆华说道:“奴婢还有人证。”

包拯说道:“人证何在?”

庆华说道:“八王爷便是人证!只要奴婢能见八王爷一面,真相便会大白。”

包拯闻言一惊,沉思片刻,说道:“本府观察,你确非一般平民,若无几分凭据,亦断无理由编造出如此天大的谎话。本府目前奉旨出巡,此间事情亦必先行了断,才能带你回京。这段期间,你要守口如瓶,否则天大的干系,也只能由你一人承担。”

庆华叩头谢道:“奴婢明白!奴婢谢过包大人。”

次日包拯在县衙升堂,重审马大友擅开战备粮仓一案。公堂之外,百姓等候已久,把门口都围住了好几层,柳迟便于人群之中观审。

公堂之上,包拯乃钦差,主审坐正中央,主簿公孙坐在右侧记录,展昭立于左侧,两列衙役执杖伺候。

河南知府许银堂乃是当地长官,前来陪审也是正常,怎知那许银彪亦在公堂,其兄问道:“包大人,本府亲弟与此案无关,为何也到此来?”

包拯说道:“稍后便知与其有关,许大人稍安勿躁。”

包拯喊道:“升堂!”

许银堂行礼道:“河南知府许银堂,参见钦差包大人。”

包拯回礼,命人看座,那许银彪亦行礼道:“晚生许银彪,参见钦差包大人。”

包拯道:“你见到本府也不下跪,莫非有何功名在身?”

许银彪说道:“晚生曾中举。”

包拯说道:“原来是个举人,想必是熟读诗书,通晓义理。”

许银彪得意答道:“不敢当。”说罢,自行走到许银堂座旁站立。

包拯亦不理会,说道:“传那抗旨违诏,擅开战备粮仓的荥县县令马大友。”

衙役通传道:“传马大友上堂。”

那马大友身穿囚衣,手脚镣铐却已去掉,上来便行礼:“下官马大友,参见钦差包大人。”礼毕跪在地上。

包拯问道:“皇上曾有圣旨,全国各地设有战备粮仓,系为一旦有战事征伐,供将士所用。未经奉旨,不得擅自开仓,违者以抗旨论罪,此一圣谕,你可知晓?”

马大友答道:“下官知晓。”

包拯问道:“既然知晓,又何故明知故犯?”

马大友答道:“请恕下官愚昧斗胆,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包大人。”

包拯说道:“你且说来。”

马大友问道:“敢问包大人,朝廷所谓战事征伐,其故可是为了保朝廷社稷、安黎民百姓?”

包拯答道:“此乃当然。



马大友问道:“敢问包大人,目前边关可有征战?”

包拯摇头道:“没有。”

马大友说道:“战乱为**,河患为天灾,无论天灾**,其被难者莫非百姓,如今黄河泛滥,灾民成千上万,失其家园,颠沛流离。路有冻死之骨,巷有饿死之殍,为人夫者,不能保其妻儿;为人父者,不能护其子孙,人人嗷嗷待哺,家家无米可炊。请问大人,如此惨状,其与战乱何异?”

堂外百姓闻言无不垂泪,马大友继续说道:“在下忝为一县县令,职在朝廷,却责在地方。灾民惨状,血泪斑斑,于心不忍,于情难堪。几番斟酌,反复思量,灾民已成饥民,若是延宕日久,饥民必成乱民,则荼蘼地方,暴乱不免。所以只好通权达变,先开粮仓救灾民于饥馑,再奏当朝请罪于应得。悃悃私衷,请大人明鉴。”

包拯颔首说道:“马大友,起来说话。”

马大友站起,说道:“多谢包大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