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态度取向

加入书签


        研究过民国历史的秦川还知道,今年底,蒋介石还会第二次第二次下野,让广州的汪精卫和孙科等人重新统一了国民党,直到次年上海1.28抗战结束后。

        至于原因,倒不是广州的国民党汪孙一系的强大压力所致,从五月广州喊出“武力驱蒋”口号以来,广州方面实际上并不敢就和刚取得中原大战胜利的蒋系立刻就兵戎相见,靠着广东的陈济棠的十几万弱军,再加上实力大为受损的桂系军队,失去了北方阎锡山和冯玉祥的策应,所谓的武力讨伐只能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自己给自己壮壮声势而已。

        现在的蒋介石掌握着南京国民政府的绝对事权和军权,又控制了长江中下游这片中国最富庶的广大地区,军力强盛,财政稳定,断不是两广势力可以撼动的。再加上秦川这只蝴蝶的介入,把广州国民党政府在华北最强的军队——石友三军一战击灭,展现出了东北军精悍能战的面貌,广州方面就更不敢妄动了。

        而且广州政府内部,由于派系林立,观点分歧严重,连汪精卫都隐隐有被孙科架空趋势。孙科是个志大才疏的人,完全是个权势动物,常以孙中山的天然继承人自居。现在他在两广军阀的虚假拥戴之下,志得意满,对眼下的局面满意的不行,自守称王的倾向越来越重,也不愿轻启战端,这万一打碎了自己南方称王的美梦,反而不美了。

        真正导致蒋介石下野的原因,反而是他在华北的契弟张学良给他惹的祸。在原来的9.18后,张学良看到关东军毫不客气地抢占了东北大部分,根本就不是他最初判断的小规模摩擦冲突,完全是有预谋的战争占领,醒悟过来的他,赶忙急调关内的东北军主力回师东北,占据锦州一线布防,准备反击日军。

        9.18事变后,全国抗日民意汹涌,已经容不得南京和广州两个政府为了自己**内部的法统相争而置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于不顾了。南京和广州两个中央,只得顺从民意,暂时休兵罢战,摆出共同对敌的姿态。但不争气的张学良和东北军,畏惧日军,深怕自己实力受损,不顾蒋介石严令坚守锦州,争取在国联介入调解中争取有利局面的计划,不发一枪,就擅自从锦州撤军,逃回关内。这下,作为指挥反击日军侵略的最高长官蒋介石,立时就被广州的汪孙势力攻讦,内外交困之下,只能以辞职谢罪,再次下野。

        老蒋一去职,这下就轮到广州的孙科上台掌权了,党统之争也就没了由头,国民党内部就不再为此征伐了,算是解决了党内团结的问题。上海这个财赋重地的卫戍部队也换成两广的军队——蔡廷锴的19路军了,所以上海1.28抗战的初期战事,就成了两广军队以一军之力,独力抗击优势的侵华日军了。

        孙科这个庸才,一上任就接手了大洪水救灾和上海抗战几件棘手的事情,立刻就现了原形。既调不动19路军身后的中央军增援抗战,又拿不出资金应对战事和灾后重建,左支右绌,狼狈不堪。拥军甚众的蒋介石和理财专才宋子文离开中央,各地军阀没了镇压,净干出些截留税款,割据自肥的龌龊勾当,最后致使前线战局糜烂,不能竟全功。

        之前曾在党统之争中,还和孙科和衷共济的胡汉民、汪精卫等党内派系首脑,这时也纷纷在背后给他插刀子,使绊子。孙科自己只有羸弱的广东空和海军支持他,不论在党内还是在军内,都显得孤掌难鸣。最后,在蒋汪两人背后串谋下,灰头土脸地下了台。

        林森这个中间派当了国民政府布偶般的主席,实权方面,行政归了汪精卫(行政院长),军权归了蒋介石(军委会委员长)。由于军委会在法理上只对国民政府负责,而不对国民党负责,林森怎么可能驾御住拥兵自重的蒋介石呢,所以就养出了蒋介石这个军事强人怪胎。他作为军委会委员长独揽军权,名义上只接受毫无实权的林森的领导,私下却把手毫无顾忌地伸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别人再难制约于他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