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的家虽然还在,可是这一年的希望怕是没有了;孩子们也还需要珍惜“端来”的“小鸟”的希望,一不留神,刚刚掏来的鸟蛋被压碎在兜(衣服口袋)里面,小鸟的希望是早已经没有了,孩子们怕也是没有了任何收获了。要是真的这样了的话,孩子们掏鸟蛋的行为,真的是既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小鸟,真的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淘了一会儿的孩子们,口袋里面就有很多鸟蛋了,孩子们也疯累了,就找一个沟子沿坐下来,挖一个小灶坑,捡一些软硬柴禾过来,塞进去生起火来;口袋里面的鸟蛋一个个的掏出来,放到火上面去烤,慢慢的烤熟了,扒了皮儿,鲜嫩的鸟蛋就成了孩子们的美食。
这就有些不符合我们爱护动物的思维,不过我们倒退回去五七十年,那时候的孩子们还是没有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的;或者说这个就有些残忍,毁了小鸟的希望,还拿过来说;但这确实是那时候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也是小村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拿来说说仅仅就是想把那个时期的事情做一个记录,并不是在提倡这个做法。
我们这里面说到的挖个小灶坑是有的,孩子们那时候往往是在土坑沿上就着地势,在地面下面低一点儿的地方挖一个坑,放柴火,再在往上面去的地方挖出一个烟道来,样子就像家里面的火炕与灶坑;之后把要烤的鸟蛋或者别的什么放在小灶坑柴火上面,在底下点起火来,还是很好烧的。
小时候的这些经历给了孩子们成年之后的野外生活以一定的经验,对于野外生活,长大后的孩子们没有恐惧感,相反的倒是能够适应下来;时过境迁也罢,增益其所不能也好,我们想想,就是有益的事情;往往一些技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已经形成了的,或者说我们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去培养孩子们的一些技能,这个是要的。
大人们并不认可孩子们拿着火柴或者打火机出去,几乎所有的家庭都禁止孩子拿着打火机出去;“教育小孩儿不玩火”也还是一句标语口号,换句话说那时候是提倡对小孩子实行这样的“管制”的,也还不仅仅是提倡,而是必须限制小孩子“玩火”这样的事情。
山上是不能见到明火的,这个是作为一个行为准则来规定的。没有打火机,孩子们在野外就不可能点火,不可能点火也就没有办法烧鸟蛋吃。不过孩子们有孩子们的做法,有他们自己的鬼主意。比如那时候在小村普遍存在的火镜,那时候就成了孩子们打鬼主意的对象,每每偷偷地拿着火镜出去,于是能够生起火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顺便说一句,老奶奶的花镜有时候也会被孩子们偷偷地拿走。
火镜那时候小村还是比较常见的,老人拿它在太阳底下抽烟,用来点燃烟袋里面的烟,往往太阳很足的时候,对准了太阳,几秒钟之后烟袋锅里面的烟叶就冒起烟来了。那个火镜就是我们今天最常说到的凸透镜,烟袋锅就放在凸透镜的一个焦点上面,阳光经过凸透镜聚光之后聚集了很高的能量,高能量照射之下烟叶温度升高了,最后放在焦点上的烟叶被点燃了。
大人原本不让孩子拿打火机出去,并不仅仅是限制孩子们吃烧鸟蛋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怕孩子们生火的时候会引起火灾,这个才是大人们不允许孩子们拿着打火机出去的真实想法;而限制孩子们烧鸟蛋仅仅是顺便的事情,不过这个做法客观上是有利于小鸟繁殖的。
掏鸟蛋不符合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论,也不符合保护动物的行为规则,但是这故事发生在四五十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时候的小村,人们对于动物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们要保护动物的认识还没有现在(2022年)这样的深刻;相反的,思维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后期拿来再看看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有一定的问题;一些动物天然就是人们的食物,这个思维还在占着相当的地位;历史条件的局限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和共同利用共有环境的思维,在人们的意识里面还没有建立起来。
不同的时期,孩子们掏鸟窝的收获也就不同,比如可能会掏到小鸟的幼崽;孩子们对于幼鸟多数的都是抱着玩的心态的,并不是为了吃它们,往往玩一会儿也就把它放了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淘了一会儿的孩子们,口袋里面就有很多鸟蛋了,孩子们也疯累了,就找一个沟子沿坐下来,挖一个小灶坑,捡一些软硬柴禾过来,塞进去生起火来;口袋里面的鸟蛋一个个的掏出来,放到火上面去烤,慢慢的烤熟了,扒了皮儿,鲜嫩的鸟蛋就成了孩子们的美食。
这就有些不符合我们爱护动物的思维,不过我们倒退回去五七十年,那时候的孩子们还是没有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的;或者说这个就有些残忍,毁了小鸟的希望,还拿过来说;但这确实是那时候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也是小村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拿来说说仅仅就是想把那个时期的事情做一个记录,并不是在提倡这个做法。
我们这里面说到的挖个小灶坑是有的,孩子们那时候往往是在土坑沿上就着地势,在地面下面低一点儿的地方挖一个坑,放柴火,再在往上面去的地方挖出一个烟道来,样子就像家里面的火炕与灶坑;之后把要烤的鸟蛋或者别的什么放在小灶坑柴火上面,在底下点起火来,还是很好烧的。
小时候的这些经历给了孩子们成年之后的野外生活以一定的经验,对于野外生活,长大后的孩子们没有恐惧感,相反的倒是能够适应下来;时过境迁也罢,增益其所不能也好,我们想想,就是有益的事情;往往一些技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已经形成了的,或者说我们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去培养孩子们的一些技能,这个是要的。
大人们并不认可孩子们拿着火柴或者打火机出去,几乎所有的家庭都禁止孩子拿着打火机出去;“教育小孩儿不玩火”也还是一句标语口号,换句话说那时候是提倡对小孩子实行这样的“管制”的,也还不仅仅是提倡,而是必须限制小孩子“玩火”这样的事情。
山上是不能见到明火的,这个是作为一个行为准则来规定的。没有打火机,孩子们在野外就不可能点火,不可能点火也就没有办法烧鸟蛋吃。不过孩子们有孩子们的做法,有他们自己的鬼主意。比如那时候在小村普遍存在的火镜,那时候就成了孩子们打鬼主意的对象,每每偷偷地拿着火镜出去,于是能够生起火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顺便说一句,老奶奶的花镜有时候也会被孩子们偷偷地拿走。
火镜那时候小村还是比较常见的,老人拿它在太阳底下抽烟,用来点燃烟袋里面的烟,往往太阳很足的时候,对准了太阳,几秒钟之后烟袋锅里面的烟叶就冒起烟来了。那个火镜就是我们今天最常说到的凸透镜,烟袋锅就放在凸透镜的一个焦点上面,阳光经过凸透镜聚光之后聚集了很高的能量,高能量照射之下烟叶温度升高了,最后放在焦点上的烟叶被点燃了。
大人原本不让孩子拿打火机出去,并不仅仅是限制孩子们吃烧鸟蛋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怕孩子们生火的时候会引起火灾,这个才是大人们不允许孩子们拿着打火机出去的真实想法;而限制孩子们烧鸟蛋仅仅是顺便的事情,不过这个做法客观上是有利于小鸟繁殖的。
掏鸟蛋不符合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论,也不符合保护动物的行为规则,但是这故事发生在四五十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时候的小村,人们对于动物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们要保护动物的认识还没有现在(2022年)这样的深刻;相反的,思维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后期拿来再看看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有一定的问题;一些动物天然就是人们的食物,这个思维还在占着相当的地位;历史条件的局限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和共同利用共有环境的思维,在人们的意识里面还没有建立起来。
不同的时期,孩子们掏鸟窝的收获也就不同,比如可能会掏到小鸟的幼崽;孩子们对于幼鸟多数的都是抱着玩的心态的,并不是为了吃它们,往往玩一会儿也就把它放了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