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是,不同用途的柳条筐,是分开使用的,也是分开存放的,比如冬天捡粪用的粪筐小村那时候也就放在后园子里面,不会收到仓房里面去存放。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也见到过人们把一些时下穿不到的鞋子放在柳条筐里面,挂到仓房檩子下面去存放这样的事情;如果比较幸运,没有被耗子给嗑坏了,下一季还是可以拿来穿的,否则或者是修补一下,或者就没有了修补的价值了,也还是有的。
修补鞋子小村那时候是有的,还有补袜子,那时候也是有的,还有一种专用的工具,叫做袜撑子,是木制的;补袜子的时候,破了洞的袜子套在袜撑子上面,然后用针线一点一点的修补。袜撑子是用木材制作的,有一个平的底儿,类似于我们的脚掌;还有一个隆起的部分,类似于我们的脚背的形状,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只脚的模型,我们现在(2022年)就说是脚模;这样说似乎更简洁一些,也更容易理解袜撑子是什么样的了;小时候我就说那是没有脚趾头的木头脚,奶奶就一遍一遍的纠正说那不叫木头脚,它有名字,叫袜撑子。这个木头脚看着像脚,没有脚趾头,这个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模特脚还是有区别的。
挑挑子用的柳条筐需要筐梁,人们编筐就地取材,小村有一种乔木叫水曲柳(水曲柳是高大的乔木),长到比大拇指粗、比如两三厘米直径粗细了,有的就有小擀面杖那么粗,柔韧性是很好的,拿来做筐梁是非常合适的;水曲柳没有节子,就不会有刺儿,这样做成筐梁,挎在胳膊弯里,就不会划到胳膊。
小村人们编制的柳条筐筐底儿是米字型的,米字型的每一条臂由六根柳条组成,这六根柳条事先就选择粗细均匀的,六根柳条粗细相差很小,一个是好看,另一个就是更容易编织,好看又实用才是这个选择的出发点。还有就是这六根柳条儿要尽量长一些,长度最好相差不太多,一边儿长是最好的。
这六根柳条在接下来的编织中是作为柳条筐的经条使用的,所以要选择尽量长一些的;当然了,割取柳条的时候就尽量选择长的,人们在编筐时候尽量选择长度相当的来用。
小村人编筐时在米字型筐底儿上,拿一根柳条儿从筐底儿最里面起编起来,柳条从最里面插在米字底儿下面,然后别上来正着——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小村人是不说顺时针、逆时针的,只是说正着或者反着,对应着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方向——从这一根经条上面跨过,然后到达下一根经条就从下面伸过去,再继续到第三个时候又从上面跨过去,就这样一根一根交替着从经条的上面或者下面跨过去,直到这一层编织满了一整周了,剩下的柳条稍儿继续顺着编织下去,直到到了末端为止;这根柳条儿在编筐的时候就是柳条筐的纬条;经纬条的说法是我们在这里面行文时的说法,小村那时候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好像那时候管经条叫做径儿(jing4er,小村那时候这么念,下同),从径儿上面跨过去就说压着径儿过去,从径儿下面跨过去,就说挑着径儿。
接下来在结尾的地方,接着插上第二根柳条(纬条),这样一圈一圈的编织下去,相邻两圈跨过同一根经条的时候,第一层是压着径儿过去,第二层就是挑着径儿过去;这样不停手的编下去,筐底儿就一圈儿一圈儿的大了起来。这一圈儿一圈儿的柳条儿就形成了柳条筐的纬条,经纬条配合着一点一点的编成了一个柳条儿筐。
编织过程中,经条在筐底儿编织了几圈儿之后就分开来,一分为三,每份各两条,这样一共形成了二十四份,就是二十四根经条,小村人说是二十四条径儿。二十四条径儿每一条径儿有两根柳条儿,这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单薄,在编织过程中,这个径儿也还可以加粗一些,就是在分开的那个地方再加入柳条儿,比如再加入两根儿柳条儿,形成四根儿柳条儿的径儿。加入一条就形成了三根柳条儿的径儿。径儿太粗了也不好,编出来的筐不容易编紧,不抗使。
柳条挎筐或者说是挑筐是需要筐梁的,方便挎在胳膊上面,或者在挑担子的时候挂在扁担钩儿上面,这样的柳条筐就叫做挎筐,也可以叫做挑筐;也有的没有筐梁,使用的时候两只手端着,这样的柳条筐也叫做片筐、端筐;有筐梁一方面是方便挎着,另一方面在形成挑儿担的时候能够方便的挂在扁担上,没有筐梁的片筐适合用来做为柴火筐等来使用,方便柴火或者一些其他物品的搬运。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柴禾,柴火是按照发音打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修补鞋子小村那时候是有的,还有补袜子,那时候也是有的,还有一种专用的工具,叫做袜撑子,是木制的;补袜子的时候,破了洞的袜子套在袜撑子上面,然后用针线一点一点的修补。袜撑子是用木材制作的,有一个平的底儿,类似于我们的脚掌;还有一个隆起的部分,类似于我们的脚背的形状,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只脚的模型,我们现在(2022年)就说是脚模;这样说似乎更简洁一些,也更容易理解袜撑子是什么样的了;小时候我就说那是没有脚趾头的木头脚,奶奶就一遍一遍的纠正说那不叫木头脚,它有名字,叫袜撑子。这个木头脚看着像脚,没有脚趾头,这个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模特脚还是有区别的。
挑挑子用的柳条筐需要筐梁,人们编筐就地取材,小村有一种乔木叫水曲柳(水曲柳是高大的乔木),长到比大拇指粗、比如两三厘米直径粗细了,有的就有小擀面杖那么粗,柔韧性是很好的,拿来做筐梁是非常合适的;水曲柳没有节子,就不会有刺儿,这样做成筐梁,挎在胳膊弯里,就不会划到胳膊。
小村人们编制的柳条筐筐底儿是米字型的,米字型的每一条臂由六根柳条组成,这六根柳条事先就选择粗细均匀的,六根柳条粗细相差很小,一个是好看,另一个就是更容易编织,好看又实用才是这个选择的出发点。还有就是这六根柳条儿要尽量长一些,长度最好相差不太多,一边儿长是最好的。
这六根柳条在接下来的编织中是作为柳条筐的经条使用的,所以要选择尽量长一些的;当然了,割取柳条的时候就尽量选择长的,人们在编筐时候尽量选择长度相当的来用。
小村人编筐时在米字型筐底儿上,拿一根柳条儿从筐底儿最里面起编起来,柳条从最里面插在米字底儿下面,然后别上来正着——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小村人是不说顺时针、逆时针的,只是说正着或者反着,对应着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方向——从这一根经条上面跨过,然后到达下一根经条就从下面伸过去,再继续到第三个时候又从上面跨过去,就这样一根一根交替着从经条的上面或者下面跨过去,直到这一层编织满了一整周了,剩下的柳条稍儿继续顺着编织下去,直到到了末端为止;这根柳条儿在编筐的时候就是柳条筐的纬条;经纬条的说法是我们在这里面行文时的说法,小村那时候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好像那时候管经条叫做径儿(jing4er,小村那时候这么念,下同),从径儿上面跨过去就说压着径儿过去,从径儿下面跨过去,就说挑着径儿。
接下来在结尾的地方,接着插上第二根柳条(纬条),这样一圈一圈的编织下去,相邻两圈跨过同一根经条的时候,第一层是压着径儿过去,第二层就是挑着径儿过去;这样不停手的编下去,筐底儿就一圈儿一圈儿的大了起来。这一圈儿一圈儿的柳条儿就形成了柳条筐的纬条,经纬条配合着一点一点的编成了一个柳条儿筐。
编织过程中,经条在筐底儿编织了几圈儿之后就分开来,一分为三,每份各两条,这样一共形成了二十四份,就是二十四根经条,小村人说是二十四条径儿。二十四条径儿每一条径儿有两根柳条儿,这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单薄,在编织过程中,这个径儿也还可以加粗一些,就是在分开的那个地方再加入柳条儿,比如再加入两根儿柳条儿,形成四根儿柳条儿的径儿。加入一条就形成了三根柳条儿的径儿。径儿太粗了也不好,编出来的筐不容易编紧,不抗使。
柳条挎筐或者说是挑筐是需要筐梁的,方便挎在胳膊上面,或者在挑担子的时候挂在扁担钩儿上面,这样的柳条筐就叫做挎筐,也可以叫做挑筐;也有的没有筐梁,使用的时候两只手端着,这样的柳条筐也叫做片筐、端筐;有筐梁一方面是方便挎着,另一方面在形成挑儿担的时候能够方便的挂在扁担上,没有筐梁的片筐适合用来做为柴火筐等来使用,方便柴火或者一些其他物品的搬运。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柴禾,柴火是按照发音打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