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70】性命微指(二)-第2/4页

加入书签
        在他们看来,形与神实是人的存在不可须臾离之的生命要素。

        任何扬此抑彼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养生只有通过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才能达到效果和目的的统一。

        而佛教的形神观否定人的□□存在价值,使养生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实际也就否定了中国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

        对于佛教形神观的挑战,中国古代养生家们一般都持形神二元论来抵制佛教的“神不灭”论,亦即唯神论。

        葛洪认为:“形者,神之宅也,故警水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火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

        稽康继承传统的“精神之于形骸,如国之有君也”的说法,认为形神关系是“形恃神以主,形须神以存”,若要养生,就要做到“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2道教经典《西升经》说:“神生形,形成神。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3这些养生家们虽然未能象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那样用“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形神观来解释形神关系,但也可以看出相对佛教“神不灭”说而言,他们是在肯定形与神是平等关系的前提下来进行论证的。

        。佛教徒以为身体仅为精神的寄旅之地、暂居之处、轮回之所,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臭皮囊”。

        而中国养生家们虽然也认为身体是精神之舍,但却是永在之所,恒居之地,不可须臾离者,“身乃神之车,神之舍,形成神也。

        盖神夫于形谓之死。

        ···…有生必先无离形,而形全者神全,神资形以成故也,形神之相须,犹有无之相为,利用而不可偏废。

        惟形神俱妙,故与道合真。

        ”1由这种形神二元论,养生家们肯定了形即□□在人的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发展出一种成熟的身心二元价值体系,从而为其养生术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根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间围绕形神问题的争论,从双方的动机和目的来说,都是在捍卫自己的宗教教义。

        对于佛教来说,肯定精神意识的绝对性和永恒性(神不灭),就意味着对彼岸世界的肯定,同时也就为其超脱轮回、涅槃寂静等宗教教义和目标奠下了基石;而对于道家来说,承认形神的二元论性质和辩证关系,也就承认了通过各种修治形神的手段方法来使“□□凑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2的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道教的这种形神观也就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形神观。

        因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就是以道教养生为主体和主流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形神观,主要是反映了道教养生家们的认识和看法。

        性命学说主要兴起于唐宋。

        它的实践基础主要已不是战国以来的传统导引行气诸法,及房中、摄养等方法,而是隋唐以来逐渐兴起,宋元时期大盛于道教内部的内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