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69】性命微指(一)-第2/4页

加入书签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它是同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实用理性传统相一致的。因为中国古代形神观并非是纯思辩的产物,而完全是建筑在经验基础之上,尤其是医学和养生实践基础之上的理性认识。

        它往往并非是要满足哲学家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是要切实回答和解决人们在医学,尤其是在养生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因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史上的形神观,在很多情况

        下并非产生于哲学家们的争吵辩论之中,而是产生于养生家们恬静淡然的笔端。

        在中国养生思想史上,庄子恐怕是较早专门论述形神观的学者了。

        他在养生问题上主张由养神而养形,由此便势必要论证探讨形神问题。

        他提出的形神观是“形为神舍”;“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4他所谓的“天和”,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人体中阴阳协调平衡的物质性的“精气”。

        而“神”则是人的精神。

        照他看来,通过正形、一视、摄知、一度等养生方法的实践,就能做到“精之将至”和“神将来舍”。

        神静则精至,精至则形全,形全乃得长生。

        是以他又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2显然,庄子从养生恬身的角度出发,认识到“神”与“形”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相关的。神守形,则“物将自壮”,“形乃长生”。

        同时他根据道家哲学又认为“水静则明须眉,手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论点。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关。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贵。无为则俞俞。

        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

        ”3这就是说,一方面,治形先须治神,神充则形壮;而另一方面,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和唯一通途又在于“静”,由此他才得出结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庄子这种形神观,对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和养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这样一种神形观,导致中国古代养生文化走上了一条与古希腊及西方传统迥异的道路,使它不象古希腊大医学家、养生家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养生术(diaita)那样,以饮食卫生和身体运动为中心,而是将养生术建立在更为广泛的从精到形体的养护修炼基础之上。

        同时,在这样一种形神观影响下,还促使庄子提出了更同东方气功接近的养生方法——“心斋”和“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