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它空虚浑融,才能尽稽万物之理,才能化生字宙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由此可见,“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可以称之为“无”。
《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而“一”则是“道”所产生的“有”,就是元气。
上述老子的字宙生成论,就是说“道”由混沌状态演化而成一气,由一气演化而成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和气,然后万物于是逐渐形成。
这显然是对《周易》宇宙生成论的继承和发展。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又有“无极而太极”之说,其“无极”即相当于老子的“道”,指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体,即太极未变化之前,阴阳双方不动不发,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之,“道”的作用就在于使元气从无形到有形,生万物。老子认为,人若真能掌握“道”,便可视”。
《老子》一书中,对谓气、调神等练功规则都做了论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六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注道:“言口鼻、天地之门,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气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十章)这一章是要求练功时精神专一,无思无虑,不生杂念。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咒虎,入军不被甲兵,兒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五十章)
这一章是对硬气功的描绘。
《老子》还对练功后达到的高超境界,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特异功能状态做了描绘,如第四十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在本体论方面也认为万物都是一气之变化,人也不过如此,“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庄子》一书中提到过许多练功得道的人物,其所谓的“神人”、“至人”、“真人”都是对练气功而出现特异功能者的美称,大都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寒暑不侵,不避水火,乘云御风,超然尘外。
《庄子》中提到过许多功法,除了我们前文中曾引过的有关“导引”、“曛息”外,还有“听息”与“坐忘”等。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由此可见,“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可以称之为“无”。
《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而“一”则是“道”所产生的“有”,就是元气。
上述老子的字宙生成论,就是说“道”由混沌状态演化而成一气,由一气演化而成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和气,然后万物于是逐渐形成。
这显然是对《周易》宇宙生成论的继承和发展。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又有“无极而太极”之说,其“无极”即相当于老子的“道”,指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体,即太极未变化之前,阴阳双方不动不发,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之,“道”的作用就在于使元气从无形到有形,生万物。老子认为,人若真能掌握“道”,便可视”。
《老子》一书中,对谓气、调神等练功规则都做了论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六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注道:“言口鼻、天地之门,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气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十章)这一章是要求练功时精神专一,无思无虑,不生杂念。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咒虎,入军不被甲兵,兒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五十章)
这一章是对硬气功的描绘。
《老子》还对练功后达到的高超境界,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特异功能状态做了描绘,如第四十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在本体论方面也认为万物都是一气之变化,人也不过如此,“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庄子》一书中提到过许多练功得道的人物,其所谓的“神人”、“至人”、“真人”都是对练气功而出现特异功能者的美称,大都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寒暑不侵,不避水火,乘云御风,超然尘外。
《庄子》中提到过许多功法,除了我们前文中曾引过的有关“导引”、“曛息”外,还有“听息”与“坐忘”等。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