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Hamilton-第2/4页

加入书签
        天哪噜,我第一次听到从头到尾没一首曲子让我觉得不好听想换台的音乐剧;我第一次见到能在舞台上一边展现出神演技一边段段五押carry全场的rapper;我第一次倾倒于明明从头到尾都没有花哨的服化装饰和富裕的道具特效却让我连连惊呼卧槽献上膝盖的舞台设计;不过结尾时分面对谢幕疯狂泪崩这个对我来说是保留项目了……我印象里只要是观看音乐剧,就好像还真没有能做到不为所动的时候。

        其实我觉得我没啥必要来专程安利它,毕竟它在大洋彼岸实在是太火了,具体有多火呢?商业方面和艺术方面都突破天际,一举包揽了百老汇和纽约戏剧类所有能拿的奖项。从托尼到格莱美,从普利策到劳伦斯·奥利弗,据说只要有汉密尔顿的演出,有些制作人就会特意避开同季度上新剧。

        百老汇当今最贵票价成就get、奥巴马全家来看过两次、多用途慈善筹款专场搞过三次、美国财务部之前打算把alexanderhamilton的头像从10美元上面撤下来但是因为最近这个历史人物太火了于是这个决定暂缓了(真的);15、16年百老汇相关报道十篇有五篇都能跟hamilton扯上关系。

        它对美国百老汇甚至音乐剧产业的积极影响是无可否认的,纽约时报有一阵子天天暴风哭泣着求着读者一定要去看,甚至劝你去抵押房子出租孩子只为换一张票。

        总之:这部剧的地位是可以载入史册级别的(业内评价最爱用的词是“revolutionary”,双关),某位业界大佬公开表态作者林聚聚采用的创作方法是“莎士比亚式”的,一点也不虚。

        嗯,其实本章开头的简介基本上就已经把音乐剧演的内容全都剧透完了,不过这个其实不是很重要,因为大家看历史剧的时候,本来就不大会抱着寻求猎奇刺激剧情的心态。更何况其实在开场曲里,所有的人物都已经一一出场,并借他们之口揭露了汉密尔顿接下来的人生。然而这部剧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明明表现形式时髦到爆表,饶舌说唱都要玩出一朵花来了,但却丝毫无损于人物的复杂多面和历史的厚重感。

        豆瓣上是这样吹它的:

        “它讲述了一个真正的美国故事。汉密尔顿,一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移民,一个没有父亲的私生子和孤儿,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今天的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建功立业,成为华盛顿最为信赖的幕僚,并在美国独立后成为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之一,以及第一任财政部长,从无到有地建立了美国的国家财政系统。

        可以说,汉密尔顿就是一场再模范不过的美国梦的化身:移民、年轻、混乱和饥渴,而他成功的原因也是支持美国走过240年历史的原动力。这可能也是本剧的副标题,《汉密尔顿:一个美国音乐剧》的真正含义。

        《汉密尔顿》之所以会获得白宫的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作方的巨大社会责任感。正如前文提到的,演出的戏票目前已经炒到了天价,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负担,而这样的一个美国故事,一个用年轻人最喜闻乐见的嘻哈音乐来讲述历史的音乐剧,制作方希望可以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作方决定把每场演出的前排座位的21张票用抽奖的方式,每张10块美金卖出,而且在刚刚开演的一段时间,林-曼纽尔每天都会在开演前亲自出来抽奖,并且献上特别演出。后来,由于每天参加抽奖的人数实在太多造成交通堵塞,制作方决定改为在线抽奖。网站开放的第一天就有超过5万人参与竞争这21张票,造成网站一度崩溃。《汉密尔顿》还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合作,后者将捐献150万美金,让纽约地区以低收入家庭为主的学校的20000名高中生免费观看演出,学校还专门制作了历史课程,解释演出中的这段美国历史的关键时段。据制作方称,在演出在全美的巡演开始之后,也会持续这项工作,让无力负担的昂贵的百老汇戏票的学生也有机会看到这个演出,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国。正如奥巴马在演讲中也提到的,他和第一夫人米歇尔之所以决定把《汉密尔顿》邀请到白宫表演,并且在免费无线电视台全程转播,也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个演出,“因为这是为我们每个人讲述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itisastoryforallofus,andaboutallofu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