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维罗妮卡打算去死-第4/4页

加入书签
        5、维罗妮卡面对爱德华的反应是对弗洛伊德和尼采的双重解释。维罗妮卡在发现自己“哲学死亡”之后,因为爱德华或者月亮或者钢琴的审美感受重新唤起了“哲学复活”的渴望。然而要想真正找回自己,就要让本我先复活,即释放力比多。更为精彩的是,爱德华在整个过程中以一个旁观者的形象出现,他显得完美,温暖,没有缺陷;而维罗妮卡则显得疯癫,懦弱,如此破碎不完整。整个通过过程中,爱德华是以一个“日神”形象出现的,他代表了完美的理性,维罗妮卡则扮演了酒神的角色,迷醉,放纵,并渴望分享于其中。总之这部分清楚的表现出人类的两种最基本心理原型。

        6、维罗妮卡和爱德华的爱情是以伊甸园为原型的,文中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提示。而院长则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他高高在上,对病人施加治疗,并整个操纵了维罗妮卡的生死。文中对伊甸园故事解构化的诠释,说明偷吃禁果也是上帝安排的结果,这段巧妙的插叙之后,书中的人物简化到“维罗妮卡、爱德华同在疯人院”的神话结构。终于我们发现,柯艾略实际上在解释一个循环,这个循环是通过荣格的神话原型批评来表达的,循环的内容是:最终看似觉醒了的维罗妮卡和爱德华还是要走出疯人院,变成“王子公主”一般的“正常人”,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哲学复活”难免再次“死去”,因为就像伽达默尔在《哲学解释学》中所说的,人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历时性;也如阿尔图赛和葛兰西所说,意识形态的控制,说到底是人们自愿的结果。不管是不是“疯人”,大家都只是凡人,凡人就难免让理性服从于幸福,虽然佛洛依德早就说过,幸福不能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

        7、总得来说,这本小说展现了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两种基本**:爱欲与死欲,维罗妮卡最终没有死,哪怕她决定去死,这个世界,死不死,疯不疯,早就不是个人能决定的了的。

        突然想起来曾经和朋友讨论喜欢的地方,桌子,浴室,沙发,衣柜,榻榻米,地板,图书馆、沙滩帐篷、草地、车上,还有飞机洗手间,唯独没有提到床,可是为什么要是床呢?因为中国人喜欢把ml含蓄的理解成为“睡”或者“上床”吗?

        你看,即使是最泄欲都是如此,想哲学独立,太难。

        ”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