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大国气象

加入书签


庚寅年五月廿八这一天,恒昌王赵志凌在泰阳城东岐山之巅封禅,至此以后天下再无恒昌王赵志凌,他成为中原第一帝皇神武威宗皇帝,享诸王臣子之礼,受四海万民来朝。

        说起来赵志凌为王数载,并未有什么了不得的建树,但诸国却依旧心悦诚服,三呼万岁,将赵志凌呼做中原第一帝皇,原因并不在赵志凌三个字,而在恒昌这两个字。

        如今的中原,放眼望去,每一寸都被打上了恒昌的烙印。要不是恒昌的国土,就是恒昌的属国。恒昌兵多将广、财力雄厚,文坛英豪也多如牛毛,再加上恒昌宽松但集中的政策,整个恒昌都大有一幅春秋鼎盛,海纳百川之势。

        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算得上“大国”?

        国土广袤?人口庞大?兵强将猛?民康物阜?商业繁荣?文化鼎盛?

        只要沾到任何一点,都能称得上“大国”二字,若在这某一方面发展的尤为突出,便已经有傲视一方的资本,也有了让史学家们可圈可点流芳百世的谈资。而恒昌,在数代恒昌王的带领下,扎扎实实的在这每一方面都成为了众国佼佼者。

        称王已经不足以显示其傲立群雄的丰功伟业,中原霸主、至尊帝国的黄袍才更加适合站在时代顶端的恒昌。赵志凌便站在祖先的肩膀上,幸运而轻松地接下了这王国里程碑的一棒,轻轻向上一挥,便成了帝王。

        无数曾经也居于高高王位的天之骄子们跪伏在赵志凌脚下,头挨着地,背顶着天,用尽全身的力气高呼着恒昌万岁,永世恒昌!从这时开始,他们已经不再是独立的国家,他们享受恒昌大树的庇护,也成为大树的根系,为其输送养分。他们会被埋在泥土深处,不用再在风雪中挺立,但也没资格享受光明。无论上面的风景再美好,都与他们无关。

        这些王们,有的可能只是细弱的小根须,能至今依旧攀附在大树脚下,便已是千恩万谢、满足得意;有的则不是,他们长得足够粗壮,壮得觉得地面容不下他,壮得足够拱开坚硬的土地,用与树干一样的颜色,盘曲在树干脚下。他们还想长得更高,拱得更高!最好能供起来,像个壮实的拱桥,最好再在上面生出一些枝丫,长出一些叶片,最好拱得让上面的树干直接倒下,让自己成为最高的那个,接收第一缕阳光。

        此刻匍匐在众王们中间的,便有那根志向远大的根,临水王。他不会管其他人是否跪伏得真心实意,反正他是不愿意的。他自认有这个实力不愿意,自认有这个实力弄倒那颗树!

        论国土面积,临水与原本的恒昌不相上下,甚至土地更加肥沃,水产丰盈,堪称鱼米之乡。恒昌的面积虽大,囊括的却是高山黄土,吃口好的都靠众国纳贡。

        论经济繁荣,临水的丝绸、宣纸都是顶级的,天下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哪个不是用他临水的出产?近些年临水休养生息,民丰物阜,出产更比往些年高出数倍,单轮丝绸一项,年收益已经足够养十万大军五年,更别说还有宣纸,还有诸多衍生产业。没人能看得出跪在地上,瘦得像麻杆的临水王,实际已经富得流油。

        钱是个好东西,文化、艺术、交通、商贸都可以在钱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壮大,军队理论上也可以。但理论与现实总是因为一些变数而产生差距,进而产生鸿沟。这个变数就在焱王爷。这可恨的老头子也不知怎么的,总是对一向乖巧听话的临水视作猛虎。班沐自问没有做错过一点儿事情,显得自己自大有反心,即便这些年临水发展势头愈发傲然,但与庞大的恒昌帝国来说应是不值一提的。可就是这样理论上没有丝毫威胁的临水,却被焱王爷压制得死死的。与其他附属国放任自在的发展比起来,临水仿佛一直被恒昌卡住命运的咽喉,隔三差五的来个把使臣问候一番,明里暗里的探子不计其数,一旦临水的兵力有增长趋势,便会有各种形式的敲打落在临水头上。临水是鱼米之乡,但矿产却并不丰富。恒昌的附属国全部屈与恒昌的威慑,绝不让自家矿产流入分毫至临水。而恒昌自己的,就更加不必觊觎,全部被恒昌自己消化殆尽。所以,即便临水的民众们吃得再好生得再多,没有兵器甲胄,又怎么能成军呢?莫非用锄头去打仗不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