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一章 轰动世界的经典之作-第3/4页

加入书签
  青河村是以柳姓为主,另外还有江姓等其它姓氏,结果同一条村,村民们过端午节的日子却不相同,确实是全国罕见。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发生,据传是当年青河村“闹贼”的时候,柳氏祖先为了躲贼,便提前一天把端午节过了,然后跑路。

  从此以后,为了牢记那个特殊的日子,柳氏祖先每年的端午节都是提前一天过,渐渐就形成了青河村柳氏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那就是粽子。

  而提到粽子,甜党跟咸党就有话说了。

  甜党们说,粽子必须是甜而软糯,才是节日正道。咸党们则说,蛋黄火腿五花肉远比你一颗枣子来的丰富。

  以前,那是甜粽的天下。

  它曾经被人称为“仙人之食”,在史料中,甜粽最早可见于北魏,有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

  此时的粽子是甜的,明显可以看到是用蜜和枣一起做馅料。

  到了唐朝,甜粽更是宫廷佳品,地位极高。唐朝人烧尾宴里有一道菜:“赐绯含香粽”,食用时用蜂蜜淋上。

  宋朝各种史料里,红枣、柿子干、胡桃仁、红豆都能入粽……苏东坡写过:“时于粽里得杨梅”,粽子里有杨梅,甜酸相间。

  于是,甜粽就一直占据着端午节的至上地位。

  直到明清时期,大美食家袁枚把咸粽的美味公诸于世。

  “扬州火腿粽子,取顶好糯米,拣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块,封锅煨一日一夜,薪材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米化。”

  自此咸粽一骑绝尘,以多变馅料和丰富想象,把单一的甜粽远远的甩在后面。

  后世的大数据验证了这个现象,早先央媒的调查,咸党比甜党多了3%左右。之后,电商平台的统计里,甜粽和咸粽购买比例是4:6。

  咸粽的名气实在很大,在粽子的故乡浙省嘉兴,有一句话这么描述,“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嘉兴肉粽,用一种烹调的手法把猪肉用酱油、黄酒腌制,用糯米覆盖,裹上粽子。在蒸煮的过程中,猪肉的油脂和调料进入糯米里,宛如猪油拌饭一般,顺滑咸香。

  再南一点的闽南地区,有一种烧肉粽,粽子糯米先用卤汁炒过,包进猪肉、鸡肉、香菇,鱿鱼、虾米、生蚝,煮熟后趁热沾上花生酱,辣酱,鲜美无比。

  如果说在其它地方还有咸甜之争,那么在万粽风情、万物皆可粽的粤省,那就没必要在为咸甜这种话题浪费口舌了。

  只要你想吃粽子,样式多得让你眼花缭乱。

  粤省有基础款的碱水粽,你可以蘸上白砂糖和蜂蜜,白糖化在糯米里,软软甜甜,味道不输长安的凉粽。

  还有升级版的粽子,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能入粽。绿豆,猪肉、冬菇、虾仁、干贝、鱿鱼、板栗、芋头、瑶柱、叉烧、排骨、玉米、鸡肉、马蹄……

  如果你不知道吃甜还是咸,潮汕有“双烹粽”,一半甜,一半咸,红豆沙,绿豆沙,莲蓉沙是甜而绵沙的口感,猪肉咸蛋板栗则是咸的享受,再用糯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还有莞城的的道滘粽,咸蛋黄和猪肉是咸的,但是加上了油盐糖和绿豆,却又在咸里面铺垫上了甜味。

  可以说,千年以来的甜咸之争,终结在了粤省人的想象里。

  而在粽子界,还有一个地方的粽子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桂省安广县的大粽,这是桂省安广县人欢度新春佳节的主要食品之一,安广县有“无粽不成年”之说。

  这安广县大粽那是真的大,一只大粽足足有好几斤重,以体大丰腴、色泽光亮、味香鲜美而闻名于桂省。曾连续两届获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金奖,是桂省最著名的传统风味名小吃。

  然而,柳下辉吃遍天下粽子,感觉还是自己家乡青河村的粽子最好吃。

  青河村的粽子主要有两个优点,第一优点是口感软糯Q弹,是那种光吃糯米还没吃到里面的馅就已经让人感到满足的美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