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题:瞎编-第2/2页

加入书签
结合时代背景,来回答这些人做出这些举动的原因。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材料一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矛盾:西方传入的新思想和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根深蒂固之间的矛盾。

清朝末期的西学东渐,儒家思想的陈腐,这些可以写上去。

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在这种近代史的题目里“思想”方面往往是得分的一个要点。

嗯,胡适、梁漱溟、***等人的吊唁词其实都是如出一辙,借着李超的死来进一步抨击社会,推动社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估计也在答案里。

这个题的前一问不难答。12分的题目,前一问估计有7、8分。

反倒是字数更少的后一问把我给问住了。

“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李超们”?

这应该是代指那个时期旧中国被压迫的妇女?

不对,-或许范围还应该扩大一些?

被压迫的无产阶级?

但是范围又太大了,估计这样的话这一问就得写好多,从思想到社会各方面。

重新审读了一遍所给的三个人的吊唁词,我有了新的收获。

这三个人都强调了李超的“女子”身份。那看来我最初的猜想是对的,应该是指被压迫的“女性”。

上世纪初期的被压迫女性的出路?

我不由得皱紧了眉头,这种建议类的还真考的不多,我记忆里仅存的知识点也没有相关的内容——课本上的知识点没有。

但是网络上的“女权言论”我倒还记得一些。

说实话,我对这玩意不怎么感冒,我也不压迫女性,我也不是女性,也不会刻意强调女***。

我真的要在考试答题卡上打拳?

这。

“历史题不会出争议特别大的题的。”刘鹏良的声音长存在我的脑海之中。

对啊,要是出女权,这卷子不早就被冲烂了,应该不是女权。

我敲了敲额头,把自己能想到的有关无产阶级的知识点答了上去,包括后来马拉列车主义在祖国的传播,以及五四运动象征的工人意义,最后还自己发挥靠着“大预言家”的本领写了两条上去。

我的内心有些忐忑。

唉。没见过的题目,果然不好做。

轻轻地把笔一抛,甩了甩有些发酸的右手,再看看已经写过去的16题和17题。

没什么答题顺序上的问题。

问题不大。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