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这么久以来,其实3+3的省份并不算很多,而且据我了解,即使实行了这样的选科制度,困于物化生纯理科或者政史地全文科的人依旧不在少数。
按照排列组合,20种组合方式里,我们班纯理科的有9个人,全文科的有12个人,一共占了总人数的40%。
剩下的人里即使是没有选择大文大理,也只是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另一类里偏向自己的一科。
比如理科里面生物背的东西就比较多,就偏向文科,很多文科生就会选择的放弃一门历史或者地理选生物;反过来,地理的知识又有些抽象,有些理科的成分,就有一些偏理科的同学没有选择化学或者生物而选择了地理。这两种组合又占据了剩下30人里的一多半。
所以现在看来,大多数学校实行的重新分班的方法也有其合理性。
而剩下的十几个人里,则是一些相当奇怪的组合了。支持他们选择这种组合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兴趣所致的。
比如说我。
物理,我是觉得我差不多能学会,虽然后来事实证明我不是很会。
生物,算是我的传统强项吧,中考满分50考了49,错的那个问题是问牡丹是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我是牡丹城人喔)。由于这样的光辉历史,所以我觉得选个生物应该能帮我提提分。
而唯一靠着兴趣在学下去的,就是历史了——这是刚开始的想法,后来发现历史课的内容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我只是喜欢读读历史故事,仅此而已,我才懒得探究什么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之类的东西。
更何况这科本身就很玄乎,压根没什么好学生差学生(仅在于成绩)的区分度。学不学,会不会,运气的的确确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
怎么讲呢?
有些历史题的选项,就是故意说的特别邪门,特别模糊,那个出题人,打心眼里就是一肚子坏水儿,想让你得不到好果子吃,这时候,你认真做往往会跳到他的坑里去——这个概率至少有80%——我测量过,而要是认真的蒙,至少25%呢,对吧?
……
发下试卷来,我还记得一些上个学期末积累下来的应试技巧,开始看后面的大题题干,所给的图像图例,材料出处,然后联系时代背景,把脑子带到历史的考试中去。
不要看选择题,在不勾画信息的情况下很容易选错,而且对我这样已经习惯了勾画信息的人而言即使先看了几道题,等会儿正式开考了也得重新来过。
16题,大题第一题,《隋书》——隋唐时期的题目。
我的心里有些紧张,因为秦汉和两宋的题目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其他的时期的题目不好出,出了就会比较难做。
下面有一幅图,隋朝的行政区划。
嗯……隋朝,废郡立州?脑子里凭空出现这么一句话——仅出现这么一句话。坏了,隋唐时期还是忘了很多。
周振鹤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人不认识,书没读过,但是通史往往会跟历史的时代背景变迁联系起来,这点可以肯定。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嘶……隋代政区改革了?什么时候的事,俺咋不知道。(再后来正式开始做的时候才想起来这个政区改革就是刚才的“废郡立州”,还有另外一则具体的材料)
17题,胡适博士的《李超传》,1919年12月——五四运动?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
1919年,嗯……
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摘录自《新青年》,熟悉的刊物,新文化运动吗?
应该还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动荡,五四运动啥的。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
这是什么问法,怎么之前没遇到过?有两问,14分,要分开答,刚才的总体思路应该没错。
18题,《工人新村》,1952年。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稳了,时间啥的都有,我拿手的赏析题,看要赏析的对象中事物蕴含的隐藏含义,然后联系时代背景解析,我太熟了。
下一题。
19题,古代文明的传播图?
啊?
我的工业革命和思想启蒙呢?那么大一个知识点,你丫的不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