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省作为新高考制度的先行者,实行较为独特的3+3制度,这种制度客观上是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平衡的。
那些师资力量没有那么雄厚的高中,就只能在选完科目之后重新组班,某个班级的组合是一样的,重新安排老师。
这种方式的弊端很明显,一方面会降低老师学生之间的情谊,另一方面会限制选课的自由程度,毕竟一些很独特的组合学校可能不会单独给你开班,比如说我的物理、生物、历史。
而另一些学校,比如说亭翰中学则另辟蹊径,开创出了另一条道路,走班制度。
何为走班?行走的班级制,仅仅是在上选课的时候,以四个班为一个单元,四个教室为一个组织单位,以三节课为一个走班轮回,让学生在固定的其他班级上自己的选课科目。
这种制度是很有优势的,除了能把上面重新组班的弊端给去除之外,还能够有效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具体的制度我不再赘述,三言两语我很难说的明白,这种走班制度在本省东部是比较常见的,而亭翰中学一直是作为这种制度的杰出代表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当然,没有什么事物是完美的,这种制度也有它必然导致的缺陷。
首先,就是会很乱,4个班级,200号17、18岁的青年人,想要安安静静地在几十米长的走廊上按顺序坐好可不容易。几乎每一次,长长的走廊上都会充满喧嚣声,人送外号“菜市场”。再加上课程经常调换,四个班的班主任消息不统一造成的信息误差,往往会导致这种混乱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其次,交友圈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不是什么好事,它会把拉帮结派的范围从50人扩大到200人,也会把“择偶”的范围扩大四倍,在这个时期,恋爱是很敏感的。
最后,就是在这种小型考试中作弊现象无法遏制。稍微了解一下的同学们,都会注意到选择同一科目的同学被分成了两个班。而这两个班的考试顺序往往是有先后的,并不是同时应考。这样就造成一种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同学的成绩高低,往往取决于他所在的选科班级是先考试还是后考试。
在高三时间很紧张的时候,是没有时间逐科考试的,于是,这种考试也随着走班的发明而简约了不少。
根据走班的课程安排去考试,早上6:50之后一个半小时第一场,然后再一个半小时第二场,再一个半小时第三场,11:50刚好结束,大家吃饭。正常情况下下午考英语数学,晚上语文,上节自习课,一天的考试一轮就完成了。
后来,晚上考试遭到语文老师的集体反对,于是校方经过讨论决定改在第二天早上,于是考试的时间就从一天变成了两天,效果却还是一样的。
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这样简单的考试就有6次,事实上,那些考试仅仅是为了检验一轮复习的阶段性成果。而到了高三之后,这种考试的目的就变成了打磨考试技巧上,只会更加频繁。
在开学之前我就接收到了高三下学期直到一模考试全部课程表,一模之前有三次这样的考试。
而第一次就已经把我考的头皮发麻了。
我呆呆地注视着物理大题的最后一问,12行的题干,估摸着约有400字左右,我在心里默读,读着读着就走神儿了。
我翻过那张发下来的劣质答题纸,看着前面大题大片的空白,我的脑袋也变得和它一样了。
动量守恒定律是啥来着?
运动方向上的力和时间的乘积是该物体在对应的运动方向上的动量变化量?
好像是这样?
F·t=P1—P0?
那动量定理是啥?
……啊吧啊吧啊吧……
第二问,好像要考能量和动量的转化,我记得有个结论来着……
啥呀?
嗯……
E=1/2mv^2
P=mv
好像可以现在推一推。
质量速度,二分之一,两边平方移项,凑数……
啥玩意儿啊,我服了。
我好像推出来了,但是又不敢往这个关系式里代数,我记得没这么麻烦啊。
……
还有15分钟,我抬头看了看表,默默地合上了笔盖,闭上眼睛去准备下一科的历史了。
听到我合上笔盖的声音,徐玖诧异地往右边瞅了一眼,然后赶忙低头继续做题。(考试的时候是随便坐的)
我知道他不是想看我的答案,在物理这一科上他还不是很需要看我的答案,他更多的可能是惊讶于我完成试卷的速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