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剿匪和投机-第3/4页

加入书签
随后又听说,近一年来名气很大,在附近到处剿匪的保安团,听到消息,赶了过去,把这一伙悍匪给剿灭了。

看着眼前所谓的战利品,某种意义上来说,来路确实挺清白的。

这些商人商量了一下,直接把这些烟土包圆了,给了个还算不错的价格,十万法币。

昨天李牧找人了解了一下,自从七七事变之后,法币就跌了一波,目前十万法币大概相当于八万五千块银元。

这些烟图李牧也找人估过价,大概价值十万银元,十万法币的价格也挺合理的,人家过来一趟,总要给他们留点汤喝。

接下来两天,李牧找人办了一份新的身份证明,和他现在的保安谈团长没有任何关系,名字叫李沐。

以后坐飞机太频繁,容易引人注目,多换几个身份和名字就行了。对他来说,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办几个不同的身份证明,也挺简单的。

安排好这边的一切,李牧带着警卫连一排,二十多个人,坐船沿汉水,经襄阳,向武汉驶去。

两天后,下了船到达武汉,整个城市喧嚣的厉害,到处都是人流,还有很多学生在街上游行。李牧买了一份报纸,这才知道,上海那边已经打起来了,淞沪会战已经正式开启。

李牧没心情感慨这些,因为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战争将会更残酷,短短一年内半个中国都将会沦陷。

作为这个世界唯一的变数,他只能使劲的扇动自己的小翅膀,看看能不能改变未来。

武汉作为长江航道的重要港口城市,通江达海,码头上商号仓库林立,往来客商络绎不绝。

李牧这次来武汉,一来是从这里坐飞机,二来是买点货物,带到新加坡去卖。

一路上转机多次,只从新加坡带东西,就太浪费时间了。

具体货物,李牧早已经选好了。

民国时期,国内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垄断地位的货物并不多,有一项却是中国特色,“猪鬃”,也就是猪毛。

猪鬃具有天然优点,耐磨、耐腐蚀、耐热、耐酸碱、不易变形、硬度适中,韧性好是化工和军事工业刷子的主要原料。

如对军舰、飞机和各种坦克、军用车辆喷漆、各种枪管炮管的清洗,都离不开猪鬃刷。

无论是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还是武器维修,猪身上的边角料,在战争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在塑料尼龙发明之前,猪鬃是刷子的唯一材料。猪鬃是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居世界首位。二战期间,美国将猪鬃列为a级战略物资,和军火一样珍贵,是能决定战争结果的关键物资。

目前全球65万箱猪鬃的需求中,95%来自中国。即使是美、英、德这样的资本主义大国,它们的制刷业也依赖中国。

抗战期间因交通受阻,中国的猪鬃出口减少,还曾导致世界各地猪鬃的严重短缺,全球猪鬃价格飙升。随着二战的扩大,需要更多的武器,中国的猪鬃成了紧俏的军用物资。

二战期间,美国作为盟国的“兵工厂”,对猪鬃刷的需求量最大,当时全美国所有的制刷厂,原料猪鬃几乎全来自中国。猪鬃还曾用于偿还苏联、英国和美国对中国的贷款。

1939年,美国政府训令驻华使馆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把重庆出口的猪鬃全部运美,政府表示同意。但当时,苏、美、英三国都急需猪鬃,为了分配猪鬃,三国还在华盛顿成立了一个分配机构,由三国代表团共同参加,负责交涉如何从中国取得猪鬃,并协商如何分配,事情才算了结。

1937年至1945年,仅仅猪鬃这一项物资,就为国内赚取了3000万美元的外汇,相当于七千五百万袁大头。

计划好想要购买的物资,找了个懂行的中介,当即开始看货。

这时李牧才了解到,由于抗战爆发,日本封锁了海面,道路不通,东西卖不出去,许多需要出口的物资都积压在商人手里。

比如猪鬃,年年出货量都很大,很多商人也爱做这生意,到处收购。

然而,现在却砸在手里了,特别是淞沪会战爆发后,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到处都是战火,许多商家惶惶不可终日,就想赶紧把货物处理掉,落袋为安。

各大商行的仓库里,猪鬃都积压不少,李牧在中介的带领下,见了许多这方面的商家,最终一位河北的商家,担心家里的情况,以平时五折的价格处理猪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