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晓宇花费重金收购引盐票据的最初几个月里,晚清的食盐市场一直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
一方面,原先的大盐商们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之后,见到风向不太对,立即将这个“烫手山芋“扔给白晓宇,全身而退。另一方面,清庭管理不力,导致私盐贩子到处都是,市场上流通的食盐品相和质量形形色色,局面堪忧。
张远山看到这个状况,一时间也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他询问白晓宇的意见,白晓宇想了一想,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让张远山再耐心等一等。
秋风渐冷,凛冬将至,无论是广西的海盐,还是云南的井盐,产量都大大下降,食盐市场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很多平民百姓家一日三餐根本已经没有食盐可用。
一时间,民怨沸腾,震惊朝野。
这天一早,白晓宇找到张远山,如今形势至此,他绝不能继续观望,他希望张远山能从现在正式涉足食盐生意,解救百姓燃眉之急。
让白晓宇没有想到的是,各地官府将这一情况上报清庭,清庭户部决定重新整顿盐务,而他们几番讨论,最后决定启用之前的引盐制度,重拳打击日渐猖獗的私盐。
也就是说,各地盐商只能凭借朝廷颁发的引盐票据,才能向盐场购买食盐,经销食盐。目前的状况是,全国将近60%的引言票据都被白晓宇的收入囊中。
白晓宇和张远山就这样一夜之间不费吹灰之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经销商。
虽然白晓宇进入食盐行业的一开始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赚钱,但是,这种一日三餐都要用到的生活必需品,因为复购率实在太高,加之他的规模实在太大,所以,即使他有意将利润率控制的很低,但每天收入的银子还是哗啦啦如同流水一般。
白晓宇粗略估算了一下,单单江南地区每天靠食盐生意赚取的利润就有两万两白银,每个月利润在六十万两,再加上其它地区的利润,每个月利润足足九十万两,一年便是一千多万两白银。
之前那些将引盐票据卖给白晓宇的盐商们,现在眼见食盐生意日渐红火,纷纷后悔不迭,但是,因为引盐票据现在受到清庭官员的严厉监督,他们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白晓宇也没有想到,无心涉足的食盐行业现在居然仅次生丝行业,成为整个张氏家族最赚钱的产业,因为太过赚钱,他必须考虑妥善安置这个产业的利益分配情况,毕竟张家人丁兴旺,五房姨太太各怀心思,目前而言,白晓宇谁也不想轻易得罪。
一开始,白晓宇觉得干脆直接将食盐生意交给张远山管理,但张远山似乎现在更愿意一身轻松地享受晚年生活,不愿意继续在生意上耗费心神,白晓宇无奈,只得一边自己运筹帷幄,一边物色最佳人选。
正好这年初冬,张远山的长子现任清庭太常寺卿的张杜仲,因为在一次祭祀之中不小心得罪了慈禧太后,被罚暂时停职思过,张杜仲心里认定自己无过,一气之下,便回到苏城,准备在这里闭关静思。
这是白晓宇第一次见到张杜仲。
“大哥,久仰久仰!”
清晨雨后,张府之中,白晓宇见到迎面走来的张杜仲,主动向他抱拳问好。
张杜仲似乎并没有看见他,目不斜视,甩了甩长袖,直接从他身边走过。
白晓宇有些无奈地摇头笑了笑。
自己这个大哥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一直看白晓宇不爽,
处处与他为难。
但白晓宇却一点都不生气,他只是为张杜仲感到可惜,明明长得仪表堂堂一表人才,脑子却是迂腐不堪,对清庭如此愚忠,白晓宇真心为他感到不值。
一开始,张远山费劲心思让大儿子张杜仲入朝为官,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培养一个靠山,但后来遇到了白晓宇,张杜仲的作用越来越小,以至于张远山后来干脆将他抛之脑后。
再加上清庭日渐腐朽无能,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张杜仲虽然一直鞠躬尽瘁,尽心尽力,但心里不知为何总是感到憋屈,此次遭到慈禧责罚之后,心中愤懑无比,干脆告假回乡,小住时日。
对于自己的未来,张杜仲心里一片茫然,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不敢去想。
但就在刚刚,白晓宇却一直都在暗中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