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分行上海分厂。
厂长办公室电话响起,助理絮儿接通电话,告诉白晓宇:“白公子,是洋商威廉打来的。”
白晓宇接过电话,电话里威廉的语气极其兴奋。
“哦,亲爱的白总,您知道吗?从昨晚开始,伦敦苏丝交易所里的生丝价格直线上升,相比前日的价格,已经上涨30%,哈哈。”
这个消息过于突然,白晓宇在心里粗略一算,上涨30%就相当于现在每担生丝需要白银1500两。
生丝价格再创新高,对于苏城所有丝商和蚕桑农户来说,自然都是天大的喜事。
白晓宇按捺住内心的喜悦,装作若无其事向电话道:“威廉你小子知不知道,生丝价格上涨是因为我们苏城生丝品质过硬,你如此激动干什么?真是没有见过世面!”
威廉嬉皮笑脸道:“我打这个电话呢,一是第一时间与白总分享这个好消息,二是希望白总还是一如既往将生丝卖给我,千万不要卖给别家哦。”
白晓宇摆谱道:“这个以后再说吧,我现在有点忙,再聊!”
挂掉电话之后,白晓宇让市场部了解生丝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很快,市场部负责人就像白晓宇做了专题汇报。
这次生丝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便是前天晚上上海机器织布局失火,大洋彼岸的丝绸商和服装商们担心生丝货源紧张,纷纷调高收购价格,这个举动又直接造成群体性恐慌,导致生丝价格直线蹿升。
白晓宇有些无语地摇摇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鸿章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损失几十万两,却给苏城其他丝行和农户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无论是张氏丝行上海分行还是远在苏城的各家丝行,现在都变得繁忙无比。雪花一般的订单从洋商处涌向张氏丝行,让白晓宇感到开心的同时,也有些担忧。
他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张氏丝行现在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与日俱增的订单量。很多一直合作都很不错的洋商要等到两个月之后,才能从白晓宇这里拿到货。
市场如此之好,放着现成的银子不赚,这可不是白晓宇的做事风格。他拨通大东家张远山的电话。
“为了应对目前的形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建议,抓紧时间在上海筹建第二家分厂。”
对于最近生丝市场的变化张远山已有耳闻,白晓宇的提议与他不谋而合,他哈哈大笑,点点头道:“没问题!除了第二家分厂,我们还要筹建第三家第四家分厂!”
“张大东家,你不会昨晚醉酒还没醒过来吧?”
“怎么会呢?白会长,张某现在清醒的很呐,我现在心里确实就是这么想的。”
白晓宇没有想到一向行事谨慎的张远山现在风格居然也变得如此奔放,看来,胜利确实容易冲昏人的头脑,不像白晓宇虽然表面上风格浮夸,但内心却对一切洞若观火。
经过一番劝谏之后,张远山决定先增加一家分厂,其他以后再说。
白晓宇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理由。
首先,张远山现在基本上已经处在半退休状态,整天呆在苏城豪宅之中,纸醉金迷,夜夜笙歌,据说最近正在考虑迎娶六姨太的事情。生意之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全盘交给白晓宇,这让白晓宇倍感压力。
其次,除了生丝行业,白晓宇现在还要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经营上海青黛服装公司,另外,他现在对于生丝抵押的银钱业深感兴趣,
正在思考如何将这个业务做成一门正儿八经的生意。这件事情会占据他很大一部分精力。
再次,白晓宇深深理解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筹建一家丝厂,购买地皮、修建厂房、购买设备、招聘员工、日常运营,将近要花费一百万两白银,这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投入。生丝行业虽然现在蒸蒸日上,但若是情况有变,市场不好,那这些投入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收回。
白晓宇雷厉风行,放下电话,立即筹建张氏丝行上海第二分厂。
这家分厂择址苏州河畔,占地规模比第一分厂更大,拥有两个专属货运码头,专门用来装卸蚕茧和出厂生丝。
在这座分厂里,白晓宇又从英国买来一百台全新的电机,安排许知设计一批全新的电力缫丝机,另外,还有蒸汽缫丝机1500余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