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千万贯-第3/5页

加入书签
        如此一来,汴京百姓实际上又受益了。因为开封府收取下辖税收,多用于民生,如那“潜火队”、各街坊中的公井,以及开封府的差役与弓手的薪资等等。

        这一番话谈下来,赵顼觉得很舒服:只要能为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多颁一条新法自然是不在话下。

        只是他还有一事想要问王安石:“这‘公路收费法’,也是这明远首先向王卿建议的吗?”

        王珪看向王安石,王安石颔首说是。

        其实,明远向王安石和王雱提的建议远不止这么些。他建议将更多道路一类的工程交给私人来承担,官府起到监督作用,等建好之后再“验收”。

        按照明远所说,这样可以最高效率地组织起民间蕴藏的“生产力”,并且避免官员以公谋私的发生。

        只是以王安石对赵顼的了解,觉得这些对这位年轻的官家而言,好似还是太“超前”了一些。

        王安石决定,还是再多做一些铺垫,再与这位官家讲讲这些道理也不迟。

        但是,赵顼却微微抬起头,对“明远”此人,起了悠然神往之心。

        “朕想要见一见这个明远。”

        赵顼问王安石:“不知介甫可否安排?”

        王安石十分震惊。

        毕竟明远年轻轻轻,又未及冠,而且还是个白身。

        他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有钱!

        当然了,还有一脑袋的奇思妙想,都是与他的“钱”有关的。

        难得官家竟然想见这么一位人物。

        但王安石很遗憾地告诉赵顼:“陛下,据犬子说,这位明远,已经离京了。”

        李白有诗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3

        如今早已过了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日子,柳条也早已青了。

        但明远还是见识到了汴京人民送人别离时的阵势。

        他好死不死,选择了与苏轼一起出京。

        苏轼是那样名满天下的人物,出京时友人送行的场面,是明远完全不能比的——

        从汴京城门口,每隔十里,就有一座“送客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长亭”。人们便在这里为苏轼饯行。饯行时不仅要饮酒,还要赋诗。

        苏轼的书童一会儿忙着为主人研墨,一会儿忙着将主人朋友所赠的“墨宝”都收起来。

        而这样的场景,每十里就会重复一遍。

        明远与薛绍彭并肩,站在距离长亭不远的地方,望着远处,苏轼豪饮一盅水酒,然后撮襟为笔,在纸上挥毫的情形。

        明远心想:子瞻公这是第几件衣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