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第4/5页

加入书签
    大家想想,市场对先生的总需求无法就是这三块,它们决定了先生的产量。像先生这样一个生产单位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很自然就会想到要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量决定总供给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产量。

    制定经济刺激政策,让三驾马车跑起来,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

    目前各国最主要的刺激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比如,多印钞票,让你赶紧消费,手里的钱不花掉就贬值;降低资金的利率,让你借钱去投资;你还不投资,政府就自己发债募集资金让国有企业去投资,还有,政府上一些大项目,让大家都有机会赚点钱,然后去消费和投资,等等。

    问题是,这么一直刺激下去,三驾马车都疯了,总需求真的能带来产量的上升吗?

    回到先生的例子,如果市场上对先生的课程需求是无限的,人人都想听先生的课,但是先生的产量还是有限的。

    为什么呢,因为就算先生24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先生一年至多也只能讲两三百场课吧。所以,如果先生的产量到达了极限,你再刺激也没用了,产量不会再提高了,因为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了。

    这时候,先生会怎么做呢?

    先生就会提高先生的课酬,谁出价高先生就给谁讲课,结果会是什么情况呢?

    就是先生的产量没有增加,但是价格却上升。如果整个社会都这样,那么就会出现滞胀,经济增长停滞,同时伴随通货膨胀、产能过剩、财政赤字。”

    吴楚之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在场的专家学者和场外的吃瓜群众都笑了起来,进而开始了思索。

    “问题回到需求、供给上面,前面我说过凯恩斯主义只考虑短期问题。

    其实在凯恩斯出生之前,有经济学家就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认为总供给决定总需求,而不是像凯恩斯说的那样正好相反。

    比如你公司产量越大,卖得越多,你们公司才会进行更多投资,你们的员工才会有更多的钱去消费,所以说其实是总供给创造总需求。

    那么从供给侧来看,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呢?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劳动,另一个是资本。

    这其实也好理解,搞生产嘛,一要人手多,二要工具先进。比如,我的老师可以多雇一些员工来帮她做PPT,帮她找资料;或者购买更好的电脑和软件,增加这些要素的投入就会增加她的课程产量。

    现在我们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丁教授所在的华亭学术圈,那边也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总需求不足是个伪命题,世界上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

    你的产品没有需求,是因为你的产品本身不好,所以关键是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问题,而不是去刺激总需求,就是说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丁莼带头鼓起了掌,他便是一个供给学派的坚定拥护者,他的提问其实就是在给吴楚之站台,给年轻人大胆说话的空间。

    吴楚之的回答,正是他想要听见的声音,没让他失望。

    有站台的,自然便有拆台的。

    第一个拆台的,来自本校,和曾慧娴不同的学派,乔万志教授。

    乔万志作为一个做事非常古板的人,对吴楚之的学术水平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对吴楚之治学的态度,意见很大。

    没有一点年轻人应有的谦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