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攻城索粮-第2/3页

加入书签
同时,鹅车和对楼停在离城墙二十几步的距离上,盾车里纷纷钻出金虏步卒,手持弯刀、狼牙棒、背负箭囊、弓矢,攀着鹅车和对楼的阶梯往上爬,鹅车和对楼顶层早就设置好了城防弩(沿途缴获宋军的),以期近距离在城外建立与城墙等高的打击平台,压制城上宋军对登城金虏的反击,战术策略针对性很强。

城上守军早已严阵以待,弓弩手现身倚靠城垛,引弓搭箭分批对准在鹅车和对楼上攀爬的金虏步卒,一个齐射,箭矢如雨,金虏步卒纷纷中箭坠落,但金虏强横,悍不畏死,前赴后继地向上攀爬,但尚未登顶又被守军射落城下。

与此同时,金虏的云梯已经搭上了城垛缺口外下方,金虏步卒开始手持盾牌,口衔兵刃,单手扶梯,敏捷地向上攀爬,城上守军早就觊觎已久,待到金虏爬到快摸到城垛外缺口下方,两三个宋军抬起一根腰粗的檑木,放到城垛上,同时大喝一声:“放!”

檑木从城垛外墙落下,准确地落在云梯上端,檑木带着巨大的势能,顺着云梯向下滚落,趴在云梯上的七八个金虏步卒犹如捋羊肉串似的,被檑木赶下了云梯。

从攻城战的战术安排来看,金虏的战术是不错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鹅车和对楼来建立与守军等高的打击平台,吸引和压制守军的反击火力,用云梯来输送真正的登城兵力。

但是很可惜,这个打击平台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城上守军出现犯错的机会。

同样的战斗也在东京城南壁激烈进行着,舍人李擢提举南壁,在《北盟三朝汇编》中记载:“……初中书舍人李擢为南壁提举官,……擢於城楼上修饬坐卧,处如晏阁宾馆,日与僚佐饮酒烹茶,或弹琴燕笑,或日醒醉,守御使孙傅、王宗濋,宰相何栗皆知而不问,将士莫不扼腕者,本壁统制官何庆源,告擢敌人以木板垒桥渡河,桥将成矣。……”

由此可见这个李擢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北宋基本上就是毁在这帮书生手上的。

何庆源为南壁统制官,对李擢的行为十分不满,但对于防御却不敢懈怠,檑木、滚石、金汁、箭矢、推杆、城防弩等器械布置得井井有条,虽然如此,但治军不如辛康宗严厉,所以当金虏在攻城时,南壁城墙的防守就显得手忙脚乱了,有两次甚至岌岌可危了,好在应对及时,金虏始终没有爬上城墙,但南壁守军的伤亡却明显比东壁要多三分之一。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大量的伤亡出现在两军对垒厮杀,金虏悍勇最后终于登顶鹅车和对楼,于是便形成了金虏在鹅车和对楼上与宋军对射,相互打击,伤亡数量便呈几何数上升,射箭是个体力活,正常的弓手能连续拉弓射击二十次就已是极限了,两臂会疲惫酸胀的抬不起来。

所以,登顶的金虏虽然射击精度比宋军强,但登顶人数有限,箭矢输出却比宋军少,宋军人多挽弓累了可以轮流休息,金虏却不行,在鹅车和对楼顶层只能挨揍。

战至下午三点左右,两军都伤亡惨重,疲惫不堪,金虏不支鸣金收兵。

金虏护着鹅车、对楼、可继续使用的云梯、盾车缓缓退去;在东壁遭到了辛康宗指挥下的守军城防弩的追踪射击,又损失了部分金虏步卒,金虏退到距城四百步便不再后退,这个距离已经超出了城防弩的最大有效射程。

城上守军见金虏完全退去,绷紧的神经一下子便松弛下来,此时方知还没吃午饭,又累又饿,汗水浸湿了战袄,此时经寒风一吹,冷得发抖,真是饥寒交迫啊!顿时士气萎靡不振。

南壁提举官李擢虽未逃跑,却是狼狈不堪,其本欲逃跑,但金虏锋矢甚锐,密集可怖,便与僚佐们躲在城楼里,惶惶然等到金虏退去方才现身。见城墙上尸枕狼藉,忙惊慌失措地离开了。

金虏退兵以后,一统计战损,今日攻城一战竟然伤亡竟达近一万人;北宋时代医疗技术落后,士兵受伤后基本上是非死即残。

斡离不早有准备,收兵后即派出萧庆为使,带着护卫骑马到了南熏门外,直接要求进城和谈。南壁提举李擢不敢怠慢,令何庆源开偏门以入,并延至皇宫。

金使萧庆见了钦宗赵桓,大义凛然斥其背信弃义,既许割让中山三镇,何故言而无信,用蜡书阴使大辽降将耶律馀睹叛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