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水运的第三次繁荣是因为宜昌1876年的开埠。那些第一次深入到中国内地的洋人需要我国的大量自然资源和推销他们从国外带来的大量洋货,当然全都需要通过长江进行运输,自然就极大地促进了宜昌商贸的发展。从川东地区水运和鄂西地区陆运而来的山杂、毛皮、油脂、大米、煤、盐、糖、烟叶、烟土、水果等,多数在宜昌转口运往下游;而由下游运来的日用百货、瓷铁器、大米、金银首饰、钟表、布匹和汽柴油,绝大部分由此换船运往上游。于是,宜昌沿江的河街就成为商行货栈的交易市场;每逢枯水季节,小摊小贩还在从镇川门到一马路沿江长长的沙坝上经营“河肆”,而当时宜昌古城内的鼓楼街、镇堂街(外国语小学附近)一带就成为了商贸中心,宜昌也就被冠以“过载码头”的头衔。
由此,帆船和木船开始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是马力更大、速度更快、载货更多也更安全的轮船(洋船),因为铁壳船吃水深,沿江码头逐渐东移到现在的一马路到九码头一带。自上而下密密麻麻有中外18个码头,码头上方都各挂有一面旗,以示码头的归属,加上江面上来往船只所挂的旗帜,就被郭沫若说成是:“宜昌的江面飘着万国旗”。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由此,帆船和木船开始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是马力更大、速度更快、载货更多也更安全的轮船(洋船),因为铁壳船吃水深,沿江码头逐渐东移到现在的一马路到九码头一带。自上而下密密麻麻有中外18个码头,码头上方都各挂有一面旗,以示码头的归属,加上江面上来往船只所挂的旗帜,就被郭沫若说成是:“宜昌的江面飘着万国旗”。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