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章宜昌的首次腾飞

加入书签


五、宜昌的首次腾飞

        (图解:电子管厂厂区)

        根据三线建设的统一安排,1966年3月,在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的部署,将北京774厂的锗低频大功率晶体管生产线及775厂的高压整流管、小型闸流管等4条生产线调拨给宜昌市,为的是填补鄂西电子工业的空白。那一年5月和6月,宜昌市政府分别批准成立宜昌市半导体厂(1969年7月之前名叫市无线电厂)和宜昌市电子管厂。1969年10月,四机部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内称"69。10"会议),做出了"加速宜昌市电子管厂建设的决定",正式确认宜昌市电子管厂为电子工业部重点投资的三线地区电真空器件的生产厂家。会后,国家投资141。8万元,在宜昌市石板溪建起了鄂西第一座大型电子企业,这也是铁路坝工业区的开始。

        1967年3月,经国家计委和机械工业部批准,湖北钢球厂也在当时的市区石板溪破土动工兴建,于是在原来"川汉铁路"旧址的铁路坝一带,除了宜昌电子管厂和湖北钢球厂之外,先后有宜昌市电线厂、宜昌轮胎厂、宜昌硬质合金厂、宜昌制药厂等企业陆续建成,由此形成了宜昌又一处新兴工业区。铁路坝工业区和伍家岗工业区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加上江南红旗电缆厂、红光港机厂和710所等的众多三线建设的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宜昌一跃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技术装备精良,基础比较坚实的国家工业基地和战略后方,一批工业产品获得国家金奖、银奖和部、省优质奖。有的产品用于国家重点建设。

        (图解:安装在第一个人造卫星上的宜昌半导体厂的锗晶体管)

        不仅大型工业企业的产品闻名遐迩,而且小厂的产品也光彩夺目,有的派上大用场,在为国家尖端科学和国防建设的中大放异彩。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就有宜昌半导体厂生产的3ad-5锗管,中央、国务院、致电祝贺并受到表彰。1980年5月18日,我国成功发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宜昌半导体厂提供的锗晶体管,宜昌电工仪器厂提供的程序控制稳压器,宜昌八一钢厂提供的优质专用钢材,或直接安装在火箭上,或用于地面控制,这3家企业都受到中央、国务院、的祝贺和表彰。1984年9月12日,我国成功发一颗科学实验通讯卫星,宜昌市半导体厂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宜昌电工仪器厂提供大型地面试验设备wyj120-5型程序控制稳压器,同样受到中央、国务院、致电祝贺,国家电子工业部通令嘉奖市半导体厂,并颁发了12000元奖金

        看看,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上叶宜昌的建设有多么红火!

        (图解:1964年的宜昌城区街头)

        自从1949年7月宜昌解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宜昌各方面的发展一直处于很缓慢的发展节奏之中,说的好听一点就像是"世外桃源",说的不好听就是被遗忘的角落,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宜昌在当时的西坝工业区开始有了一些小型工业项目,几乎都很小,只有宜昌船厂、磷肥厂、民康药厂等少数几家略微有点规模。历史资料显示,1958年至1964年的7年中,正常年份的全市(以下均指地市合并前的宜昌市建制)工业总产值只有可怜兮兮的3000多万元。

        全市的建成范围除了原来的宜昌古城,中心城区还只是在上起北门、下到九码头(三码头)这样一个狭长的、小小的沿江走廊。城区里面满目尽是狭窄的道路、破旧的建筑、东倒西歪的板壁房和肮脏的阳沟,除了沿江的一溜码头,全市既没有知名的亭台楼阁,也没有名胜古迹,唯一的西陵公园很小,用宜昌话讲,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全市近10万人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是靠码头而生存的,总共仅有一万多工人。全市只有两座交通岗亭,没有公交车,电力也很匮乏。解放路最热闹,解放路上那座因为打通云集路而被拆除的三层楼的红卫商店最大。城北以汉宜公路(夷陵大道)为界,东山"坡上包谷小麦,坡下稻香鱼肥。"而城南被长江所阻隔,即便是后来经过延伸,变成沿江大道到东山大道的西陵一路,中心城区最宽处也不过2055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