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赶堆子(15)

加入书签


清明节赶堆子(15)

        社会在变,人的观念在变,过去的习俗也在变,宜昌也自然会跟上形势。比如现在不少人家把“大年三十团年饭”安排在饭店酒楼,少了些全家一起动手、和睦欢庆的氛围;端午节既没有了龙舟竞渡,也没有了社团领头,无怪乎被韩国人拔得头筹;而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少了浪漫、少了梦想,也就有些黯然失色。

        说到清明,现在大多的坟墓都集中到宜昌周边的公墓里,交通也方便,清明节不过就是简单插完亲以后就近找一家农家乐打打牌,吃吃饭。只是再也没有了当年那么期盼、早早筹备,那么呼朋唤友,一起“赶堆子”的愉悦心情了。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了很多,笔者也有好多年再也没有参加过别人家类似于“赶堆子”的相关活动了。

        去年1月,因为笔者的那篇《宜昌五中的前世》在三峡广电公众号上发表,引起了一些人的怀旧之感。应当年宜昌五中儿时的伙伴群的群主张华新之邀,下午在五中教学楼就这所学校的历史与当年一些教职员工的子女们进行了座谈。通知发出去,电话打出去,因为是临时起意,有人在外地,有人另有他约,有人被琐事缠住,但还是有部分群友顶着凛冽的北风应召而来。就这样,笔者就有机会与阔别快六十年的董昌虎三哥再次见面。

        在宜昌五中全盛时期的教职员工合影中,每一个长辈都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坐在照片前排最左边的那个女老师叫董泽贵(1922-2018),面容端庄也有些腼腆、简洁的短发、专注的眼睛,一看就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面对镜头似乎有些紧张,却不动声色,请留意她的两手摆放的位置,别说在许多年前,就是在如今,那也是很有修养的女性所特有的一种标记。

        董泽贵老师毕业于中华大学(注: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曾经先后在哀欧拿学校、宜昌三中教过书,宜昌五中1952年创办时便由三中调入五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一直到1975年退休,整整在五中待了23年,不仅是宜昌五中的开创元老,还是至今为止最高寿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董老师的家族四代人中,一共走出33位教师,从她的父辈到儿子再到孙辈,就不能不叫人想起那句很动人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词。

        笔者母亲当年曾在宜昌五中工作八年,与董老师既是领导又是同事,关系一直相处的不错,董老师还告诉过她的儿子,彭校长对她很好,每一次调工资都有她的名字,在政治运动中也没有把她打入勤杂人员。而笔者小时候也是董老师的两个儿子董雪樵(注:我们喊“二哥”)、董昌虎(注:我们喊“三哥”)的跟屁虫。笔者记得两位哥哥还曾带我到中水门江边玩过沙、看过大帆船。

        提起过去在五中校园里度过的愉快童年,还有那些无忧无虑的寒暑假,笔者和三哥就有些眉飞色舞,情不自禁。深知能够再次重逢着实不易,尤其是知道彼此都一直在念叨着对方,就有了些动容!自然以后就会有更多的联系和互动。就在那个暴风雪来临的前夜,笔者和华新还跟着三哥一起到一医院重症监护室探望过董老师。我们去的时候,她老人家正在熟睡,生命体征平稳,就是没想到,我们敬重的董老师在2018年2月20日(正月初五)就平静的走了。

        三哥向我们解释,他母亲去世之时正值春节,所以就没有惊动大家。只是到了给董老师“烧五七”的那一天,就和笔者在那天日记里写的一样:“即便有天大的事,我也要去”赶堆子。””那天有些薄雾,还飘着小雨,就有些“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场景,董老师的坟墓低调而简朴,我们这些参加“赶堆子”的宜昌五中儿时的伙伴们,如果不是董老师看着长大的就是董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大家就在淅淅细雨中向董老师表示我们的敬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