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屏风的方案资料甚少,然而形象资料却很多。如宋代绘画《梧荫清暇图》中的屏风,四边较宽,边框内镶里框,以矮佬和横枨隔成数格,格内镶板,浮雕绦线,屏心描绘山水风景。屏下镶裙板,镂雕曲边竖棂,下有墩子木。李公麟《高会学琴图》中的屏风和范仲淹像中的屏风属同一类型。宽边框,全身素面,不作任何装饰,裙板镂出壶门洞,两侧有站牙抵夹,底座与屏框一木连做。从画面看,都是室外使用的场面。推测这类屏风为纸绢裱糊,重量不会太大。
屏风的使用情况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现。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对坐图》描绘墓主人夫妇俩生前对坐饮茶的情景。两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后有屏风遮蔽,这样的陈设形式,主要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风形体不大,独扇,从画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与站立的人大体相同。估计也是随用随设的轻便之物。
较大的屏风形象应以宋人《白描大士图》为代表,屏心为独扇,从画面人物比例看,形体庞大。木框之内给菱形宽边,屏心满饰六方龟背锦,比屏前所设的炕榻还长出许多。宋刘松年《罗汉图》中的屏风,为三扇,中扇稍大,边扇稍窄,并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这类实物资料,有山西大同晋祠彩塑中的圣母像。圣母端坐凤纹宝座上,身后立海水纹三屏风。屏风正扇宽大,两边扇稍窄并微向前收,呈“八”字形,这种陈设形式,源于商周时期的“斧依”。直到明清时期,皇宫中还保留着这种形式。
考古发掘中也不乏其例,河南方城县出土的宋代石屏风就很典型。屏框四周起细线,下部有横档,起额外加固作用。素面,下有插榫。从形制看,与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墓主人身后的屏风当属于一类。横档之下,两面刻花,一面刻小朵花卉及石榴纹,另一面刻缠枝芙蓉花。山西大同金墓出土木屏风二件,杨木质,通高116厘米,底座高38.7厘米,屏宽38.3厘米。由云纹底座和长方形屏框组成。框内装方格架,两面裱糊绫绢,然后书写作画,现仅存残片。屏框下装屏座两个,座中开口,屏风插入口内,即可直立。河南方城盐店庄村宋墓出土石座四件,两侧花纹上卷,中间有长方形缺口。高9.5厘米,发掘报告未说明用途,金代木影屏和山西大同白马河元代王青墓出土的陶影屏底座相比较,可以断定是专为架设屏见的底座。山东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画所绘的屏风,还装饰着精美的牡丹纹。
元代屏风除王青墓出土之外,还有大同市冯道真墓出土的木影屏,底座已朽,从残存的痕迹看,为云头座,屏身上部刻小方格窗,四周镶四块条板,屏身下部用两根枨档间为三格,涂深棕色颜料,外罩桐油。
宋代屏风在造型、装饰上,尤其是屏框内分割小格的作法,到明代还在普遍使用。
屏风在宋代以前基本以实用为主,装饰次之。到了明代,屏风不仅为实用家具,更是室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明代屏风可分为座屏风和曲屏风两种。座屏风又分多扇组合和独扇插屏。多扇座屏风由多扇组合而成,或三扇,或五扇,最多九扇,都用单数。每扇用活榫连接,可以随时拆卸。屏风下有长榫销,插在座面的孔中。底座多为“八”字形,正中一扇较高,并且稍宽一些,两边扇稍向里收,这样屏风就立得牢固。屏座多为须弥式,面下浮雕仰式莲花瓣,下为束腰,再下浮雕覆式莲花瓣。这里的仰莲和覆莲,又称上下“巴达马”,清代档案中常有关于巴达马座屏风的描述。
巴达马座屏通常以一扇居中,然后向两边依次插挂。正中一扇稍高,两侧递减,边扇两侧下角有站牙抵夹。上端装屏帽,分别用榫衔接。既增加了屏风的牢固性,又起到很理想的装饰作用。屏框中心的装饰手法也很多,有木雕山水楼阁的,有漆地镶嵌树石花卉的,有金漆彩绘或剔红等多种。这种屏风因体形较大,陈设的位置相对固定。皇宫中多放在宫殿的正殿明间,前设宝座、香几、宫扇等,造成一种皇权至高无上的气氛。明代这类屏风传世的不多,我们从当时的绘画中,如明代帝后像中的明宣宗像和明世宗像中还可看到这类屏风的形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屏风的使用情况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现。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对坐图》描绘墓主人夫妇俩生前对坐饮茶的情景。两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后有屏风遮蔽,这样的陈设形式,主要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风形体不大,独扇,从画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与站立的人大体相同。估计也是随用随设的轻便之物。
较大的屏风形象应以宋人《白描大士图》为代表,屏心为独扇,从画面人物比例看,形体庞大。木框之内给菱形宽边,屏心满饰六方龟背锦,比屏前所设的炕榻还长出许多。宋刘松年《罗汉图》中的屏风,为三扇,中扇稍大,边扇稍窄,并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这类实物资料,有山西大同晋祠彩塑中的圣母像。圣母端坐凤纹宝座上,身后立海水纹三屏风。屏风正扇宽大,两边扇稍窄并微向前收,呈“八”字形,这种陈设形式,源于商周时期的“斧依”。直到明清时期,皇宫中还保留着这种形式。
考古发掘中也不乏其例,河南方城县出土的宋代石屏风就很典型。屏框四周起细线,下部有横档,起额外加固作用。素面,下有插榫。从形制看,与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墓主人身后的屏风当属于一类。横档之下,两面刻花,一面刻小朵花卉及石榴纹,另一面刻缠枝芙蓉花。山西大同金墓出土木屏风二件,杨木质,通高116厘米,底座高38.7厘米,屏宽38.3厘米。由云纹底座和长方形屏框组成。框内装方格架,两面裱糊绫绢,然后书写作画,现仅存残片。屏框下装屏座两个,座中开口,屏风插入口内,即可直立。河南方城盐店庄村宋墓出土石座四件,两侧花纹上卷,中间有长方形缺口。高9.5厘米,发掘报告未说明用途,金代木影屏和山西大同白马河元代王青墓出土的陶影屏底座相比较,可以断定是专为架设屏见的底座。山东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画所绘的屏风,还装饰着精美的牡丹纹。
元代屏风除王青墓出土之外,还有大同市冯道真墓出土的木影屏,底座已朽,从残存的痕迹看,为云头座,屏身上部刻小方格窗,四周镶四块条板,屏身下部用两根枨档间为三格,涂深棕色颜料,外罩桐油。
宋代屏风在造型、装饰上,尤其是屏框内分割小格的作法,到明代还在普遍使用。
屏风在宋代以前基本以实用为主,装饰次之。到了明代,屏风不仅为实用家具,更是室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明代屏风可分为座屏风和曲屏风两种。座屏风又分多扇组合和独扇插屏。多扇座屏风由多扇组合而成,或三扇,或五扇,最多九扇,都用单数。每扇用活榫连接,可以随时拆卸。屏风下有长榫销,插在座面的孔中。底座多为“八”字形,正中一扇较高,并且稍宽一些,两边扇稍向里收,这样屏风就立得牢固。屏座多为须弥式,面下浮雕仰式莲花瓣,下为束腰,再下浮雕覆式莲花瓣。这里的仰莲和覆莲,又称上下“巴达马”,清代档案中常有关于巴达马座屏风的描述。
巴达马座屏通常以一扇居中,然后向两边依次插挂。正中一扇稍高,两侧递减,边扇两侧下角有站牙抵夹。上端装屏帽,分别用榫衔接。既增加了屏风的牢固性,又起到很理想的装饰作用。屏框中心的装饰手法也很多,有木雕山水楼阁的,有漆地镶嵌树石花卉的,有金漆彩绘或剔红等多种。这种屏风因体形较大,陈设的位置相对固定。皇宫中多放在宫殿的正殿明间,前设宝座、香几、宫扇等,造成一种皇权至高无上的气氛。明代这类屏风传世的不多,我们从当时的绘画中,如明代帝后像中的明宣宗像和明世宗像中还可看到这类屏风的形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