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蒸汽时代的序幕 (第二更,求订阅)-第2/3页

加入书签
  幸好有世子爷的支持,要不然工厂主事早就把他和他的弟子们赶出去了,他们都是养济院的孤儿,当然是上过私熟的孤儿。

  “造是造出来了,可是性能还很一般。”

  陈之唤说道:

  “它好漏气,虽然用膛床膛出来的活塞紧密性很好,但仍旧会有漏气,不过已经可以让蒸汽机工作。”

  看着飞速运转的飞轮,朱国强又问:

  “然后呢?”

  “就是容易爆炸……”

  陈之唤的脸色变了变,颇为尴尬的说道:

  “我们已经改进了很多地方,但是锅炉还是会因为压力过大爆炸。”

  “也就是说,除了这个毛病之外,蒸汽机基本上算是做出来了?”

  朱国强问道。

  “做出来了,功率也还凑和,能达到十马力。”

  陈之唤说道,

  “我仔细算了一下,用它确实可以驱动车间里的锻锤、磨床等各种设备,而且成本也不算高。就是,就是太容易炸了。”

  仔细打量着这台机器,尽管朱国强并不是蒸汽发烧友,但还是知道这玩意儿大概也就是瓦特早期水平蒸汽机。

  也就是那种离心调速器和节气阀蒸汽机,虽然有一些毛病,但已经初步具备了商用价值。

  虽然还些原始,但它出现的正是时候!

  “爆炸……嗯,有改进思路了吗?”

  其实,也就是一个压力表而已,朱国强默默的在心里寻思着,实在不行就拿来主义吧。

  很多时候,拿来主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在这间工厂里,就有不少“拿来主义”的东西,比如工厂里铸造的“钢芯铁体复合炮”的钢质内管,就是从另一边带来的无缝钢管,为了提高铸炮效率,甚至还用了铁模,毕竟有钢质内管,倒也不在乎炮体是不是白口生铁。

  铸造这种复合非常简单,只需要把内管装满湿沙,然后固定于铁模内,再浇铸铁水既可,尽管因为铁模导热快,铸件冷凝快,导致炮身都是白口铁。但因为内管是钢管,自然就没有白口铁性脆,在发射中容易产生裂纹,反复使用甚至会炸裂的不足。

  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数量,十几个卫所棱堡需要上千门火炮,再加上陆海军的建设,往少了算都需要几千门火炮,这么多炮靠着从另一边带来的钢管充当内管肯定不行,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就近解决,也就是本地铸造。

  “目前咱们铸炮是以砂型铸炮和实心钻膛为主,不过,实心钻膛太慢了些,现在军械司天天催我们,可实心钻炮膛怎么可能有之前铸复全炮那么快,不但不用钻膛,甚至都不需要冷却,要想提高速度,就非得改进铸炮方法不可!”

  在热浪逼人的铸炮车间,一见到世子爷,孙和武就忍不住抱怨了起来,这些天面对军械司的督促,他可以说头痛到了极点,

  作为是孙元化的侄子,孙和武是在孙和京邀请下投奔过来的,当年孙元化练兵时,孙和武就专门负责铸炮,兵变时侥幸从乱军中逃脱。到了这边就自然也参与到铸炮中,相比于工厂里半路出家的工匠,他确实更专业一些。他甚至还能看得懂晚清翻译的外国铸炮资料。

  朱国强问道:“怎么,有什么想法吗?”

  “世子爷,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您给的那本《内模水冷铸炮法》里的水冷铸炮法,我觉得兴许可以试试。”

  “内模水冷铸炮法?”

  片刻后,朱国强才想起来这是什么,就是罗德曼铸炮法,是南北战争期间,美国陆军少校罗德曼发明的一种空心铸件工艺,围绕型芯进行铸炮,型芯内部以流水进行冷却,这是一个使炮膛内部先行硬化的方法。它可以大幅加快铸炮速度,并降低废品率,特别铸造重炮的时候。

  尽管历史上晚清并没引入这种铸炮法,但是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却对其技术资料加以翻译,编入了铸炮法一书中,其实,在朱国强“引进”的西学书籍绝大多数都是江南制造局翻译的,像陈之唤那里就有《汽机发轫》一书的部分内容,而他拿过来的那些书籍包括化学、物理、数学、医学、军事学、工艺学等方面,但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制造、军事、测量、机械方面。这也是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