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世金童韦燕春玉女贾玉珍
此世到了明朝中叶。这一世就是著名的韦生抱桥而亡。
洛阳地方有个秀才韦懋,夫人陆氏。二人广行善事,直到晚年,方得一子,取名韦燕春。韦父六十三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对陆氏说:“太平庄张秉德,是我挚友,为人疏财仗义,日后你们母子,万一度日艰难,不妨前去请他周济。”说罢瞑目而去。
韦父死后,生活日渐艰难。陆氏便于一天带了韦燕春,投奔太平庄。张秉德见母子一身孝服,二话不说,便担负起他们的日后生活。从此,韦燕春便在张家家塾读书。
有一日放学后,与同学到野外游玩,韦燕春因贪玩迷失了方向,正在焦急之时,看见东南角上一道红光,原是一座古庙。走入大殿,别无旁人,仅有一个老和尚正在念经。便求老和尚收留一宿。韦燕春食过斋饭之后,老和尚曰:“公子勤学苦修,将来必成栋梁。但有三事嘱咐于你,第一、遇黑即止,晚上不可出门。第二、遇桥即止,不可经过桥下;第三、遇女即止,婚事由母亲做主,不到二十,不可谈情。”韦燕春曰:“谨遵教诲。但不知此地里我家多远?”老和尚曰:“现已更深,不必多问。明早送你回去。”韦燕春也不多问,沉沉睡去。老和尚叹曰:“此子来历不凡,着实可怜,我若度他升天,免受淹毙之苦,又怕玉皇大帝不容,只好仍送他回家。”
第二天,醒来之后,老和尚又嘱咐曰:“昨晚之言,切记切记。”韦燕春满口答应。二人走了一段,老和尚大呼:“你身后有虎!”韦燕春急忙转身,老和尚已经不见,再一看,自己已经到了家门之前。
转眼已是第二年的清明。韦燕春来到父亲坟前上香。忽然路那边来了一位老者,身后跟着一名二八佳人。此佳人名唤贾玉珍,洛阳贾容村人氏。父亲贾敬文膝下仅此一女,爱若明珠。况且此女四书五经,无所不通,乃是一名才女。
韦燕春、贾玉珍一见钟情,二人便约定蓝桥下相会。到了那一天,韦燕春来到蓝桥,桥下是一条枯干的河沟,平常无水,路静人稀,他就在桥下守候。一直等到三更时分,忽然大雨倾盆,刹那间上游万马奔腾,波浪滔天,山洪暴发,大水汹涌而至,韦燕春死守信诺,不愿离去,于是双手抱着桥柱,溺水身亡。
而贾玉珍因为雨大,难出闺房。自己也是心如焚火。好容易等到雨停,踏着泥泞,寻往蓝桥,往桥下一望,看见有人在下抱着桥柱,唤曰:“韦郎,我来了。”不见答应,走到跟前,定睛一瞧,才发现他面色苍白,已死去多时。贾玉珍抱尸哭曰:“是我赴约来迟,害你丧生。”说罢,乃解下衣带,在桥头自缢身亡。
第七世金童李奎元玉女刘瑞莲
此世是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之际。
有一人李自心,夫人杨氏,逃难到江苏省金坛县新河镇落户。据新河镇半里,有一座山,名叫孤鹜山,上有八节长春之草,四时不谢之花。李自心常来此游山。一天信步走到孤鹜山,山峰好像一堆巨鹜,山下有一石碑,写明:山峰上本有两鹜,某年某月,忽然飞走一鹜,故名孤鹜。循着山径,走到一个山洞,见一群乌鸦喜鹊飞绕洞口,便进洞一探缘故,原来里面有一婴儿,怀揣一纸条:“罪妇张氏,因遗腹生子,不能见谅夫族,无奈抛弃山间,如蒙仁人君子携回抚养,当结草衔环,以报大德。”李自心把婴儿抱回,起名李奎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