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 第43章 精英文武的魅力2-第3/5页

加入书签
        李玉英笑笑说:“不至于吧!前几次天灾**,特别是那次火灾,几乎烧得我们分文无存,也没见一个人光腚过日子。再说了,你要按公立学校的收费标准,那些贫困子女和那些农民工的子女,还有那些孤儿、单亲家庭的孩子不照被拒之门外了?若是这样的话,咱就不叫‘精英’啦!趁早关门,或改名为某某‘高级’中学算了。”

        不理解的人也有不理解的苦衷,他们说:“我们哪有那么高的资质啊!”

        李玉英反倒埋怨声声了。她说:“是呀!没有教育局批准办公立学校的资质,还不想为贫困学生办学,那不是自寻绝路是什么?”

        李玉英没有糊涂,她比谁都清楚。麻雀虽小,五脏具全。公立和民办,虽然一字之差,但同样要承担硬件投资的风险和发放老师工资的负担。

        目前精英文武学校虽然有固定资产近二百万元,但需要偿还银行的贷款也是近二百万元,这两下抵销的窘态,李玉英早就惶恐不安了。资产不能当现金还贷款,这个沉重的包袱,仍由她来背。

        她还清楚,这种负债状况在公办学校里根本不存在;公办学校的校舍由政府投资修建,工资由财政拨付,而且还有一些“名校”,每年还可以收取一笔数目相当客观的“择校费”。

        然而,寄怪的是,就是这些学校,却常常陷入了资金不足的窘境。

        李玉英更明白,低收入学费,意味着勤俭办学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她带领老师利用空余时间种菜,到野外施舍棉杆、粗糠作燃料等有意义的活动。这种艰苦奋斗的品格,着实为精英文武学校节约了额外的开支。李玉英有她的持家原则:该花的钱,毫不怜惜、花;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或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毫也不能花。

        “该花的钱向来不含糊!”李玉英爽快地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资金调配要用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该校只有三十多个学生的时候,她们就装上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用现代化的声像手段,把中央教育电视台的节目录制下来,直接引进课堂。同时,精心组织教师反复学习《名师名课》、《名师名坛》。

        比如将武训、陶行知的名人名言张贴在厨窗学习园地上:清代平民教育家的武训,是今冠县柳林镇人。因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

        武训七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十四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处处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账相欺,谎说三年工钱已支付。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三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

        武训兴学歌:

        结线头,

        缠线蛋,

        早晚兴个义学院。

        吃芋头,

        吃芋尾,

        不用火,

        不用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