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加入书签


        赵匡胤登门催媒婆

        李处耘渡口擒奸细

        一名白衣人骑着青骢马按辔而行,来到河阳三城节度使官署门前。顾盼一阵,勒住缰绳,飘然下马。他正是李处耘,折从阮临终之际,向朝廷上表,推荐他是可用之才,朝廷于是委他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属官。他如今已三十五六岁了,身形看上去依然单薄瘦弱,虽然仍是一袭白衣,然则光阴荏苒,再也不复当年翩翩少年的风采了。

        李处耘拍门叫开官署大门,看门的军吏问道:“你是甚么人?为甚么叫门?”李处耘道:“我叫李处耘,朝廷委我来任节度使属官,请问李藩帅在官署吗?”那军吏道:“跟我来。”领着李处耘来到正堂,道:“你等一下,我去禀告藩帅。”李处耘点了点头。过了一阵,那军吏和李继勋来到正堂。那军吏道:“这位就是李继勋藩帅。”李处耘当即行了一礼,道:“李处耘见过藩帅。”呈上公文,又道:“这是吏部的公文,请藩帅过目。”李继勋看了一遍公文,随口道:“既然吏部命你来河阳,就留下罢。”李处耘问道:“请问藩帅委属下甚么差事?”李继勋见他瘦得跟个弱鸡似的,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打心底就瞧不起,不答反问:“你能做甚么?”李处耘道:“属下自十六七岁起,就追随折老将军,军中事务还是有点在行。”

        李继勋在淮南给刘仁瞻偷袭了军营,打了败仗,解除了兵权,一直耿耿于怀,心中不悦,看甚么都不顺眼。李处耘初来乍到,原本说的是谦辞,可是他听来却觉得是狂妄之言,心想在行军中事务,这不是在跟我叫板吗?于是问道:“你在折老将军麾下顺风顺水,怎么却调来河阳?”李处耘闻得此言,一阵惆怅黯然。折从阮既是胸襟开阔的上宪,也是谆谆善诱的长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这么匆匆故去,自己也成了没有依托的浮萍。他当下回道:“折老将军已经故去了。”李继勋追问道:“折老将军虽然故去了,可是两位折小将军还再镇守府州,你大可去府州高就啊。”李处耘道:“藩帅有所不知,折老将军的外甥与属下不对付,曾经上表诬告属下,还是折老将军上表,替属下说明冤情。折老将军的外甥在府州,因此属下不能去。”李继勋终于知道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点了点头,道:“那就留下罢。”李处耘问道:“属下做甚么?”李继勋道:“看看再说。”

        安顿下来之后,李处耘一连几天都独自一人在各处走走看看。看上去信步而行,闲逛一般,实则是在勘察境内地形地势及风土人情。河阳三城指的是北中城、中滩城和南城,一座桥连接三城,便是河阳桥。唐朝柳中庸作诗《河阳桥送别》曰: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有浮桥。若依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河阳三城节度使的治所在孟州,下辖河阳、河阴、河清、济源、泗水五县,境内还有孟津关,及孟津渡口。黄河奔腾于曲折蜿蜒的峡谷,浪高谷险,水流湍急。及至孟津,河道渐宽,水流骤降,利于船渡,孟津渡就成了南北往来的要冲重地。距离渡口不远处的会盟镇扣马村,有一处会盟台,相传为周武王伐纣时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孟津关北临滚滚黄河,南依绵绵邙岭,形成了以关制河,以河卫关之势。

        这天李处耘来到孟津渡口,但见桅樯林立,岸边泊满了舟船。不断有船从对岸划来,也不断有船从渡口驶向对岸。人头攒动,水手的叫声、挑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一派繁忙景象。孟津渡乃是交通要地,每天南来北往的物品和人不计其数,自是十分热闹。李处耘细心观察,进进出出的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龙蛇混杂。可是偌大的渡口却只有数名士卒和津吏看管,津吏们忙着查验物品,造册抽税。而士卒们则懒懒散散,极少查验过往人等。即便查验可疑的人,也只是走马观花,并不用心。驻足半日,渡口的情形已然了然于胸,这才大步而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