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之江乱象 余姚.黄德冰 黄德冰:谁污……-第3/4页

加入书签
    不知不觉间,村镇变得冷落了,居住其中的人口,面孔也在快速变换,这是农户的变化,而工户的变化也只有更巨大买地那物美价廉的棉布,对江南的纺织业是极其巨大的冲击,现在江南已经完全成为棉花原料生产地了,织户在江南几乎无法生存买地棉布不但质量比江南小织厂生产出来的要好得多,而且价格也便宜到了极点,江南的织厂,哪怕是蚀本来卖,也完全无法和买布竞争织户如果不去买地的话,只怕就只有改行一条路可走了。

    但是,织户为什么不去买地呢江南的织户没有一点理由不去买地,买地完全是欢迎他们的他们的大纺织厂很缺有经验,稍微教导一下就能上手的织户,而且更可喜的是,江南织户中,女子很多,男女比例大约可以达到平衡,按照黄德冰在买地结交的笔友天一君子的说法,江南女织户,算得上是敏朝最接近于职业女性的人口了,她们有许多性格特质是我们急需的,因此之江道的织户,流失和逃离的速度织造局的官机户是需要逃离的,丝毫不亚于农户,甚至还有很多原本纺丝的机户,眼馋买地的生活,直接变卖了织机,去买地讨生活呢。

    现在,之江道的织户,可能只有前些年的十分之一三了,百年来一向兴旺发达的之江织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就光是这两点,就已经足以让余姚这样的小县随之动荡不休了,更何况还有买地颁布的备案令和招贤令更是对人口的流失带来了雪上加霜的影响

    原本,江南不似福建那样,生女多不举,主要就是因为纺织业和风月业一个女孩儿,给她一口饭吃,养大了总不会亏本的,若是聪明伶俐,心灵手巧,那就去做织女,总能养活自己,若是清秀可人呢,那还更多了一条送人做养女,将来也不必埋首织机,只需要调弦拨琴,更轻松更体面的路走,家里要实在是过不下去时,一个女孩儿也总能卖得上价钱,颇算得上是一笔储备的资产

    这样的共识,就足以说明江南的风月业有多么发达了,可以说武林、姑苏、广陵这三个地方的表子,占了天下九分风流,这话实在不算是假的,细问天下各州府的当红花魁,师承总能追溯到江南来。可,就是这个行业,被买地这备案令和招贤令的组合拳,打的是最缓不过劲的。不管备案令在买地内部,被多少人诟病,但至少在这行业上,它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只要随便一想就知道了,买地的招贤令很明确是不歧视,甚至就是针对从业人员的,而这些养女只要逃走了一个,养她的勾栏、花楼哪还敢继续经营是留在本地,等着被逮被判吗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虽然票唱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生意,似乎永远也没有办法完全禁绝,但很显然,有组织的,公然的票唱,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官府愿意去阻止,还是能够非常见效的。仅仅是一纸公文,江南的风月业旦夕间几乎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现在,七里山塘冷落,秦淮画舫空置,运河一线,除了半掩门、暗门子这样,自做自的小本生意,还偶见维持之外,大老倌们几乎难寻一处可以放心寻欢作乐的所在,便是偶有一一可意的卖唱女、温柔的小倌儿,问起出身,多是北地南下,也不过是几个月功夫,再去光顾时便已经是不在了,甚至连行院本身都收歇了都不稀奇。

    这部分从业的人口,究竟有多少呢从来没人统计过,但强烈的感觉是,一旦少了他们,城镇陡然间就冷清了不少,夜里无人调弦,也没有灯下群伎招客那莺歌燕语的热闹景象,之江道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萧条下去,人口的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与之伴随而来的,当然便是极大的混乱人口的迁徙,本就是容易带来动荡的,更不说除了农户、工户还有这些风月户之外,便是留在江南的士人,他们的思想也正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了。

    给皇帝送葬,固然是过激,但在此时此刻的江南,又不算是太石破天惊了,就黄德冰知道的,李秀才都不是第一个为敏朝发丧的生员了,在余姚之外,在这次的徒皇帝事件之前,江南士林便已经涌现出不少声音,质疑朝廷这倒也不算是太奇怪,要知道,江南在敏朝的统治之下,一向是较为特别的存在,虽然繁华,却和朝廷并非一心,立朝初期还曾倍受歧视,因其抵抗敏军最久也最坚决,江南的百姓,和朝廷是有仇的,再加上此处繁华,法度一向废弛,敏地成风的流民,归根溯源,便从江南始。甚至可以这么说,江南一向是充斥了法外狂徒的地方,发出一一质疑朝廷的声音,又算得了什么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