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淳维出走-第2/3页

加入书签
    根据古书的记载来看,淳维他们是一路北行,北渡济水(今黄河下游一段),逆流而上,进入山西,先在后来的安邑一带驻扎下来,与早已经到来的仲贡的敢方汇合。

    在这里建立了城邑,仍自称“下土方”,也就是夏方,不过商人为了和他们立异,称他们为“土方”,也就是殷墟卜辞中的土方。

    为什么在这里呢?因为此地离商人的势力范围较近,便于找机会反攻,重新打回故土。

    淳维在这里以新任夏后之名发布诏令,要求所有夏属方国都到这里来汇合,结果就造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方国大迁徙,有近千个夏属方国、部族都抛弃故土,开始向北和西北迁徙,围绕着安邑形成了一片新的有夏势力范围,成为商周时期北狄和西戎的主干,这里就成为夏朝灭亡之后夏人的主要聚居地,实际上是夏人方国联盟的延续,可以称为“后夏联盟”,史称“西夏”。

    其中势力最强大的就是淳维领导的土方,也就是夏方,是这个后夏联盟的盟主方国,淳维被推为夏后;其次就是夏耕之子仲贡的敢方,还有晋方、唐方、苟方、马方、龙方等无数大大小小的方国。

    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安定了数年之后,淳维调动了八万之众大举进犯商朝,屡战屡胜,几乎打到了黄河边上。

    商汤亲自帅兵反击,在崇石原一战,商师联军把淳维领导的夏师联军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淳维身中数箭,差点没了命。

    后来又连续几次作战,夏人一败再败,商师直逼安邑。

    淳维不得不放弃安邑,继续北迁,又迁到翼城一带,据说还曾经迁都到今天的太原(但是这个太原应该不是河北的太原,而仍应该在山西境内的某地)。

    从此直到商汤去世,淳维都没敢再兴兵伐商,老实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商王雍己时期,因为商政没落,诸侯不至,国力衰微,后夏联盟觉得机会又来了,又开始兴兵侵伐大商,可惜一直没成功,后来征伐商朝的战争变成了以掠夺资源、人口为目的的掠夺战争。

    此后,西夏和商的战争就一直持续不断。

    到了殷商时期,土方、敢方联盟危害殷商特甚,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联合大举兴兵西北,征伐土方及其联盟,经过多年的苦战,征服消灭了八十多个方国,终于把土方灭掉,占据了他们的都邑唐邑,把少部分投降的夏人被转移到另外的地方建立城邑居住,那地方就是杜邑,其实就是土邑,也就是夏人的城邑,形成了后来的杜国——从此殷商西北的夏人威胁被大部分消除。

    大部分土方遗民继续北迁,到殷商后期,夏人在受殷商人压迫的同时,又受到周人的威胁,所以只好再次北迁,进入今蒙古、甘肃等地,并逐渐与敢方合并,又融合了许多当地的土著部族,成为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形成了猃狁的主干,也就是后来让周秦汉人头疼无比的匈奴。

    所以,后来匈奴人在追述自己的祖先时,就是以淳维为初祖,比如《史记-匈奴列传》里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汉书音义》也明确地说:“淳维,匈奴始祖名。”乐产《括地谱》的说法更详细些:

    “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即淳维)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从现实上来讲,淳维要开创一片新天地、建功立业的目的完全达到了,夏朝灭亡之后,他又让有夏联盟存在了数百年,其后人也没断绝,一直纵横西北,危害中原。

    夏人在安邑、翼城、太原等地聚居的时间较长,留下了大量的夏文化遗迹,所以自殷周以来,人们多以为夏人的故国是在山西,并把夏遗民聚居过的地方称为“夏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