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战略部署【二合一】-第4/5页

加入书签
    八月旬,在这场追逐战之后,赵弘润在诸位将军的陪同下,登了朔方郡北部的「阳山」,登高眺望周围一带。

    期间,他指着东北走向的「阳山」与「阴山」说道:“这一带,适合修筑长城边塞,我决定让朝廷用十年工夫,在这里修筑一条长城……”

    听闻此言,燕侯赵疆与桓侯赵宣很是惊讶,要知道,他们还渴望着继续向北征战呢,毕竟据他们从林胡俘虏口所知的情报,在河套地区以北,那里仍有一望无际的疆域。

    甚至于,整个魏国还要大。

    事实,不单单燕侯赵疆与桓侯赵宣,此刻在赵弘润身边的魏国将领们,谁不想开疆辟土、青史留名?

    但是赵弘润却摇了摇头,说道:“打的下,守不住……不,应该有没有驻守的意义。”

    平心而论,其实以河套地区如今的兵力,魏军是完全有能力继续向北挺进的,去进攻北方那片辽阔的土地。

    只是这没有意义,毕竟朔方郡的北方,已经是可以称作高原的地方,虽然植被并不少,但因为地形复杂,多的是高原地带特有的沟壑、山谷,事实远不如平坦的河套平原更适合放牧。

    更何况以魏国如今的实力而言,纵使魏军能往北打下几百里或者千里的疆域,也分不出那么多兵力去驻守;可若派小股兵力深入驻守于北方草原,那又几无意义,充其量是起到一个前哨的作用罢了。

    在听到赵弘润的解释后,燕侯赵疆与桓侯赵宣遗憾地发现,他魏国对那片北方土地,还真没有什么需求。

    于是乎,魏军见好收,止步于「阳山-阴山」。

    而同时,赵弘润则以东宫太子的名义传令于大梁朝廷,令朝廷工部尽快筹拟章程,在「阳山-阴山」这边,依山兴修长城边塞,一方面用来划分魏国疆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境外的游牧民族日后袭掠河套。

    毕竟,虽然通过这场战争,魏国已在西北方打响了名气,但在西边的「河西走廊(即凉州)」,在那边广阔的土地,依旧存在着原人统称为「西羌」的强大异族,更别说因此这场战争而彻底结下仇怨的林胡与匈奴。

    除非魏国始终保持强盛,否则,一旦露出虚弱,这些异民族必定会像闻到了血腥的狼群一样扑来。

    待等九月下旬时,赵弘润又下令镇反军、北一军、南燕军,攻陷了「九原郡」东边的「云」,至于「云」再往东的那片土地(史称定襄),赵弘润暂时不打算去动。

    因为那片土地(定襄)与韩国的雁门郡接壤,因为一旦魏军攻陷那片土地(定襄),势必会与韩国发生摩擦。

    而如今,无论魏国还是韩国,都还未做好准备发动这场魏韩两国争夺原霸主地位的旷世之战——倘若是韩国此时还未解决东胡,赵弘润倒是不介意尝试一下,但眼下韩国已重创东胡,搞不好东胡已经战败被驱逐,那算了。

    留着那片土地(定襄),作为魏韩两国在北方的缓冲地,这有利于避免两国过早地爆发战争,毕竟相较韩国将东胡驱逐到更遥远的北方,这次魏国占据了河套地区这个天然牧场,他们韩国更需要休养生息的时间,用于慢慢消化河套平原的资源。

    十月初,赵弘润返回「原要塞」。

    当然,这所谓的要塞,眼下只不过是一个概念,按照赵弘润的估计,待等这座要塞建成,最起码也要等三五年之后。

    返回要塞后,赵弘润便开始思考驻守这片河套平原的将领人选。

    由于以目前魏国的实力而言,尚无法彻底消化整个河套地区,因此,赵弘润决定在河套地区划出五个小郡,辐射整个河套地区,即「银川郡」、「朔方郡」、「九原郡」、「原郡」以及「榆林郡」,至于「云郡」,赵弘润在考虑良久之后,也决定在这里驻扎一支军队,毕竟他准备将「阳山-阴山」的长城修到林,彻底隔绝北方草原与河套地区,同时,云郡的东边,在(定襄)东边,即是韩国的雁门郡,不得不防。

    因此,总共是六个小郡,需要六位将军驻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