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菜是太湖‘水八仙’之一,有着‘水中碧螺’的美称,它是江南特有,历史上甚至一度濒临灭绝,经太湖东山的农户抢救性栽培才得以保住,所以说是东山特产也不为过——虽然现在沿太湖很多城镇都有种植了。
说到莼菜,有个成语是“莼鲈之思”。讲的是西晋时期的张翰被提拔大司马东曹掾时,只为想起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就毅然罢官回乡,而后传为佳话。
要说莼菜鲜美这是胡说八道,莼菜本身是清淡寡味的,有点类似茶叶的淡香,它最大的特征是滑嫩的口感,只因为背面会分泌一种类似琼脂的粘液,吃着犹如果冻。让张翰辞官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莼菜,而是对家乡的思念,而莼菜正是这份思乡之情的寄托。
莼菜羹算是一道家常菜,普通家里也能做,但真正要将味道做好却不容易。
孙若涵在后厨鼓捣,碧君也不心急,随意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书,书名是《XZ生死书》,名字看着挺吓人,但里面却是一位藏传佛教大师的修行感悟。碧君不信教,但看着看着也入了迷,也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白瓷的大碗端到了面前。
美食的香味立刻将她从文字的世界中拉了回来。
绿油油的莼菜,远看着像是长在盘里的水生植物,哪怕经过了烹饪依然鲜活。荡漾的绿色中,又飘着一些白色棉絮,那并非银鱼而是蛋白。清澈如碧,哪怕不吃,那颜色看着也让人赏心悦目。
“尝尝吧,莼菜蛋白羹。”
碧君用汤匙轻轻搅了一下,小小的动作却像是剥开了某种封印,原本封闭在水面下的浓烈香味乍然弥漫开,像鱼汤又像鸡汤,碧君竟完全分辨不出这香味是何种食材。
“莼菜原本的味道是很淡的,所以莼菜羹的关键在于高汤。”孙若涵解释道。
不用他多说,一勺汤入口,碧君只觉得整个身体就像泡入温泉,鲜香味更是充斥了她每一个毛孔。那香味借着莼菜的滑嫩,更是一不小心就从口腔滑进了喉咙里,然后是随着呼出的空气再一次爆发开的鲜香洗礼。
莼菜特有的淡淡清香,非但没有和羹汤的鲜香冲突,也没有被那浓烈的味道掩盖,反而完美的融合,愈发的分明了。一盘莼菜羹,每一棵莼菜都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咀嚼。
叶圣陶曾在他的《藕与莼菜》一文中说:“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仓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可见这位大教育家也是一位爱吃的老苏州,只是他吃得不精,不然不会用一个“捞”字,更不会说莼菜取得方便。采莼非但不轻松,反而非常辛苦。须得要在冰冷的湖水里将双手浸在水中,一个嫩芽一个嫩芽的掐下。夏日的湖水还尚可,初春春寒料峭之时,采莼的艰辛外人难以体会。
所以才有诗曰:
【采菱采莲儿女情,年年不断横塘行。独有西山采薇者,千秋谁得同芳馨。】
每一颗莼菜,都是叶上掐下尖尖的一个嫩芽,掐成的那一碗,不知要付出多少辛劳。
难得一碗莼菜羹,如果囫囵地喝完就太可惜了。而孙若涵的这碗羹,却让人需要细细地品,仿佛每一颗莼菜都有不同的鲜香。一颗一颗的收获,一颗一颗的品尝。莼菜的胶质和高汤的浓汁都有各自独特的味道,却又早已不分彼此,比碧君喝过最鲜美的高汤更鲜美的味道,让每一口都是暖暖的幸福。
收获的辛劳,同时也是喜悦,太湖洞庭山旁的采薇女,大概没有人比她们更能明白莼薇生命的绚丽,盛开在湖面上朵朵的翠叶,一片片、一丛丛,荡漾在生命气息中的采薇女,即使在严寒中也会唱着船歌吧?吴侬软语特有的婉转,让冬日严寒还未驱尽的万顷碧波都鲜活了。
那份喜悦竟连碧君的心也变得快乐起来。
“心情好了吗?”
孙若涵在短袖外还系着围裙,穿的有些不伦不类,碧君笑出了声,心中也明白,原来他早就看出了自己的心事。
说起来她也不该有什么烦心事,大概是庸人自扰,偶尔她会疑惑,现在的自己和孙若涵是什么关系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说到莼菜,有个成语是“莼鲈之思”。讲的是西晋时期的张翰被提拔大司马东曹掾时,只为想起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就毅然罢官回乡,而后传为佳话。
要说莼菜鲜美这是胡说八道,莼菜本身是清淡寡味的,有点类似茶叶的淡香,它最大的特征是滑嫩的口感,只因为背面会分泌一种类似琼脂的粘液,吃着犹如果冻。让张翰辞官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莼菜,而是对家乡的思念,而莼菜正是这份思乡之情的寄托。
莼菜羹算是一道家常菜,普通家里也能做,但真正要将味道做好却不容易。
孙若涵在后厨鼓捣,碧君也不心急,随意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书,书名是《XZ生死书》,名字看着挺吓人,但里面却是一位藏传佛教大师的修行感悟。碧君不信教,但看着看着也入了迷,也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白瓷的大碗端到了面前。
美食的香味立刻将她从文字的世界中拉了回来。
绿油油的莼菜,远看着像是长在盘里的水生植物,哪怕经过了烹饪依然鲜活。荡漾的绿色中,又飘着一些白色棉絮,那并非银鱼而是蛋白。清澈如碧,哪怕不吃,那颜色看着也让人赏心悦目。
“尝尝吧,莼菜蛋白羹。”
碧君用汤匙轻轻搅了一下,小小的动作却像是剥开了某种封印,原本封闭在水面下的浓烈香味乍然弥漫开,像鱼汤又像鸡汤,碧君竟完全分辨不出这香味是何种食材。
“莼菜原本的味道是很淡的,所以莼菜羹的关键在于高汤。”孙若涵解释道。
不用他多说,一勺汤入口,碧君只觉得整个身体就像泡入温泉,鲜香味更是充斥了她每一个毛孔。那香味借着莼菜的滑嫩,更是一不小心就从口腔滑进了喉咙里,然后是随着呼出的空气再一次爆发开的鲜香洗礼。
莼菜特有的淡淡清香,非但没有和羹汤的鲜香冲突,也没有被那浓烈的味道掩盖,反而完美的融合,愈发的分明了。一盘莼菜羹,每一棵莼菜都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咀嚼。
叶圣陶曾在他的《藕与莼菜》一文中说:“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仓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可见这位大教育家也是一位爱吃的老苏州,只是他吃得不精,不然不会用一个“捞”字,更不会说莼菜取得方便。采莼非但不轻松,反而非常辛苦。须得要在冰冷的湖水里将双手浸在水中,一个嫩芽一个嫩芽的掐下。夏日的湖水还尚可,初春春寒料峭之时,采莼的艰辛外人难以体会。
所以才有诗曰:
【采菱采莲儿女情,年年不断横塘行。独有西山采薇者,千秋谁得同芳馨。】
每一颗莼菜,都是叶上掐下尖尖的一个嫩芽,掐成的那一碗,不知要付出多少辛劳。
难得一碗莼菜羹,如果囫囵地喝完就太可惜了。而孙若涵的这碗羹,却让人需要细细地品,仿佛每一颗莼菜都有不同的鲜香。一颗一颗的收获,一颗一颗的品尝。莼菜的胶质和高汤的浓汁都有各自独特的味道,却又早已不分彼此,比碧君喝过最鲜美的高汤更鲜美的味道,让每一口都是暖暖的幸福。
收获的辛劳,同时也是喜悦,太湖洞庭山旁的采薇女,大概没有人比她们更能明白莼薇生命的绚丽,盛开在湖面上朵朵的翠叶,一片片、一丛丛,荡漾在生命气息中的采薇女,即使在严寒中也会唱着船歌吧?吴侬软语特有的婉转,让冬日严寒还未驱尽的万顷碧波都鲜活了。
那份喜悦竟连碧君的心也变得快乐起来。
“心情好了吗?”
孙若涵在短袖外还系着围裙,穿的有些不伦不类,碧君笑出了声,心中也明白,原来他早就看出了自己的心事。
说起来她也不该有什么烦心事,大概是庸人自扰,偶尔她会疑惑,现在的自己和孙若涵是什么关系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