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三十七章-第2/3页

加入书签
        关外除了宁远和锦州以外,其实还有大大小小的其他城池,可惜在锦州失守后,其余城池也一一被清军攻占了,唯有吴三桂借助宁远城与大清各有胜负。

        宁远成为山海关以外的一座孤城。

        吴三桂麾下则是大明当时仅有的精锐军队——关宁铁骑,步兵骑兵相结合。其中由吴家男丁和家仆组成的夷丁突骑是这精锐中的王牌,彪悍善战。

        关宁铁骑这支部队的组成结构非常有边地的特色,一贯奉行的政策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除妇孺以外,宁远的辽民可以说是军队预备役,闲时从事生产生活,战时参与守城或者补充军队。

        持续多年的战争,内忧外患,导致大明的精锐军队十不存一,又因为没有什么钱来装备和训练后面征召来的新兵,这战斗力与农民起义军的实力差别不大,甚至因为当时的天灾,很多地方的布防等同虚无,以致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向京师逼近。

        面对如此境况,崇祯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侯,急召他入关勤王,言下之意就是叫吴三桂放弃宁远,南进回防京师。

        吴三桂应诏,但关宁军绝大多数为辽东当地人,宁远城的城民都是军队将士们的亲人同乡,必须得安置好,不能说弃宁远城就弃,不然极有可能造成军队哗变。吴三桂只能带领着部队掩护民众进行长途迁徙,撤至山海关,然后立刻往京都赶去。

        比较尴尬的情况是,所有人都高估了大明各地的抵御能力,各种因素叠加,导致吴三桂还没有带兵到达京城,在半道上就听闻城破了,崇祯皇帝也自缢身亡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曾有人上书劝崇祯皇帝迁都或者往其他的地方逃,毕竟老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崇祯皇帝至死不退,直到最后,于煤山上吊,并留有遗诏,大意是尸体任凭处置,不要伤害任何百姓等等。

        这就意味着,带着部下前往京师的吴三桂这时不仅没有了国家,也没有了顶头的君主,他只好领着军队反身北上,返回山海关继续镇守。

        而此时的吴三桂和其所处的山海关对于李自成和大清来说,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这么讲,他是两方势力竞争天下的关键。所以,吴三桂的选择就很是要紧了,他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倒向身为满族的清军,算是叛族;可李自成的大顺军属于明朝的反叛军,若是倒向那边,就是叛国。

        两边他都打不过,并且最后的输赢同样是未知数,不占边不倾向任何一方才是吴三桂内心最真切的想法。

        可惜,不行。

        清军和大顺双方对吴三桂劝说的信件是一封接着一封,再三犹豫之下,吴三桂原本是比较偏向身为汉人的李自成,毕竟王朝更替自古都有,但是京城传来的消息转变了他的这个念头。

        因为大顺军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军队的规模人数越是壮大,所需要的军饷物资就越多。以往的农民起义军可以靠所谓的“劫富济贫”来发军饷,打劫那些富庶的大户接济贫困的自己。可攻占大明都城以后,才发现国库里空得可怜,身为一国之主的崇祯皇帝如此之穷这倒是没有想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