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体-第5/10页

加入书签
        以事实言之:今文家所说的大国,在东周时代,已是小国。古文家所说的大国,则为其时的次等国。至其时的所谓大国,则子产称其“地方数圻”(圻同畿,即方数千里,见《左传》襄公三十五年)。《孟子》说:“海内之国,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孟子·梁惠王上》)唯晋、楚、齐、秦等足以当之。此等大国,从无受封于人的,即古文家心目中,以为当封建之国,亦不能如此其大,所以谈封建制度的不之及。

        此等大国,其实际,实即当时谈封建制度者之所谓王。《礼记》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曾子问》),这只是古人的一个希望,事实上并不能如此。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之中,各自有王。所以春秋时吴、楚皆称王,战国时七国亦皆称王。公、侯、伯、子、男等,均系美称。论其实,则在一国之内,有最高主权的,皆称为君。(《礼记·曲礼》:“九州之伯,入天子之国曰牧,于外曰侯,于其国曰君。”)

        其为一方所归往的,即为此一区域中的王。《管子·霸言》说:“强国众,则合强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则合小攻大以图王。”此为春秋时吴、楚等国均称王,而齐、晋等国仅称霸的原因。因为南方草昧初开,声明文物之国少,肯承认吴、楚等国为王;北方鲁、卫、宋、郑等国,就未必肯承认齐、晋为王了。倒是周朝,虽然弱小,然其称王,是自古相沿下来的,未必有人定要反对他;而当时较大之国,其初大抵是他所封建,有同姓或亲戚的关系,提起他来,还多少有点好感;而在国际的秩序上,亦一时不好否认他;于是齐桓、晋文等,就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了。

        “霸”为“伯”的假借字。“伯”的本义为长。《礼记·王制》说:“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这又是虚拟的制度,然亦有事实做根据的。凡古书所说朝贡、巡守等制度,大抵是邦畿千里之内的规模(或者还更小于此。如《孟子·梁惠王下》说天子巡守的制度,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这只是后世知县的劝农)。后人扩而充之,以为行之于如《禹贡》等书所说的九州之地,于理就不可通了(春天跑到泰山,夏天跑到衡山,秋天跑到华山,冬天跑到恒山,无论其为回了京城再出去,或者从东跑到南,从南跑到西,从西跑到北,总之来不及),然其说自有所本。

        《公羊传》隐公五年说:“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此即二伯之说所由来。分《王制》的九州为左右,各立一伯,古无此事;就周初的封域,分而为二,使周公、召公各主其一,则不能谓无此事的。然则所谓八州八伯,恐亦不过就王畿之内,再分为九,天子自治其一,而再命八个诸侯,各主一区而已。

        此项制度,扩而大之,则如《左传》僖公四年,管仲对楚使所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等于《王制》中所说的一州之伯了。此自非周初的事实,然管仲之说,亦非凭空造作,亦仍以小规模的伯为根据。然则齐桓、晋文等,会盟征伐,所牵连而及的,要达于《王制》所说的数州之广,其规模虽又较大,而其霸主之称,还是根据于此等一州之伯的,又可推而知了。

        春秋时晋、楚、齐、秦等国,其封土,实大于殷周之初。其会盟征伐的规模,亦必较殷周之初,有过之无不及。特以强国较多,地丑德齐,莫能相尚,不能称王(吴、楚等虽称王,只是在一定区域之内,得其小国的承认)。至于战国时,就老实不客气,各自在其区域之中,建立王号了。然此时的局势,却又演进到诸王之上,要有一个共主,而更高于王的称号,从来是没有的。乃借用天神之名,而称之为帝。齐湣王和秦昭王,曾一度并称东西帝;其后秦围邯郸,魏王又使辛垣衍劝赵尊秦为帝,即其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