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章 奔大的追

加入书签


高空可疑目标被确认了,但不清楚那玩应儿有没有向下方窥探的摄像头,不能在容易暴露的区域直接观察,

也不清楚那玩应儿有没有激光和超声波感应装置,不敢轻易用仪器测高测速。

只能凭经验判断,距离地面的大概是五千五到六千米,直径约1.2米到1.5米左右。

这么小的直径,这么高的距离,加上与天空背景极为相近的伪装喷涂,如果不是刘毅眼神儿好,又刚好赶上那玩应与高空的云朵重合,单凭肉眼几乎不可能察觉。

边境线上部署的雷达更不用提,完全没有任何反馈。

不管怎么说,那玩应儿的出现总算解开了对手远距离操控无人机的信号传输问题。对咱们来说确实是一种新型技术手段,但也不能算新到超出我们的认知。

说白了,信号编码和传输方面没什么新意。只是把中继信号的载体搭载在了高空的无人机上,从空中与地面小型间谍无人机建立稳定的连接。

别看只是一个类似于“立鸡蛋”的改变,却着实突破了我们的想象,不但极大的提高传输效率和操控距离,摆脱地形对高带宽无线信号传输的影响,手段还足够隐蔽。

试想一下,这也就是白天。如果是晚上的话,几千米高空中悬停一个直径只有一米左右的东西。只要下方做好红外屏蔽,即便工作噪音大一些,也几乎没有可能暴露。

至于操控端,只要天线功率够大,别说几公里,就设算在十几公里外都不是问题。

照这么计算,对手所处的位置远超于国安方面的预判。

核心区域外两公里的范围,他们一百多外勤就能实施非常严密的控制。距离放到四至五公里,就需要地方警员和军方派人手的支援。

如果范围放到十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恐怕把此次参与合成山地演练的所有单位全都撒出去,也正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把可疑区域全都犁一遍。

而且,可犁一遍也不一定会有收获。

就像岛.国人动员了几千人,两次把刘毅围在十几公里甚至几公里的地域里。

结果怎么样?

还不是一场空。

要知道刘毅对岛.国人来说还是地形不熟语言不通的外国人,而那个“蜻蜓小组”,很可能是一伙儿华国人组成的团队。

在直径十几公里,包含山林野地、村寨、小城镇的巨大范围内,想通过被动搜索的方法把他们挖出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鉴于此种情况,军方指挥部和国安方面紧急讨论后决定换个打法。

所有散出去的人手从动态搜索,变成静态蹲守。

蹲守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天上那个若隐若现,肉眼极难持续锁定的东西。一个是渗透进核心区域的小型间谍无人机。

因为是白天且准备充分,空中那玩应儿出现后,两架渗透进核心区域的小型无人机全都被察觉并锁定了。

眼下一架在核心区域东侧营帐区边缘窥视,一架在西南侧山地小队战术训练区偷拍。

大约半个小时后,核心区域外圈一公里内的各监视位调整后部署完毕。四十分钟后,外圈两公里监视位部署完毕。

同一时间,国安方面负责的外围区域,外勤、地方警员,还有之前撒出去的三十六名特战队员,驾车的驾车,分散隐蔽的分散隐蔽,均匀的编制了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

各单位严阵以待的时候,刘毅从北面兜了个圈子出了核心区域,而后往西面斜着穿插,在外围三公里左右的高点找了个视野开阔的位置潜伏下来。

他最先发现的天上那玩应,对其运动轨迹是最了解的。七分凭判断三分凭感觉,锁定了西南方位。

如果那东西放飞后直接奔着核心区域来,电量见底后又原路返回,那就多半会从这个方向离开。

上午十点零七分,核心区内两个观察位先后汇报,两架小型间谍无人机几乎同时离开隐蔽点开始返航。随着外围观察位持续通报轨迹,两架小型无人机很快从东南方向离开了军方负责的范围。

十点十八分,国安方面布置在东南方向的外勤相继汇报发现时,两架小型无人机之间的距离还不足二百米。

很明显,两个小东西在向着同一个地方飞。

只要找到那个地方,几乎就等于找到了负责放飞和回收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