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误差一点点,傻小子累断腿儿

加入书签


不管什么水果,品种选育都是个耗钱耗时的活儿。再加上短时间内基本不可能有经济效益,所以,刘毅眼前的这个“繁育基地”基本没什么人关注。

对大水塘的原住民来说,这片儿被人买走后也就是折腾了几个月,然后就再没什么动静了。

最初大车进进出出毁林种果树的时候倒是有人好事儿来看过,可荔枝在当地又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也就看了眼热闹就抛到脑后了。

另外别看这片荔枝园子没人看守随便进,但前山的木料场里养的都不是什么善茬。只要有人靠近,他们就觉得是小偷,马上派人出来盘问驱赶。

那帮人很凶,还有枪,久而久之就没什么人往这边走了。

对外围信息进行了初步调查后,木料场和荔枝园中间的丘陵中存在一条可通行隧道的可能,呈几何倍数上升。

但可能性再大,也要眼见为实。

高梅猎犬花虎狸猫四人在天色完全黑透时很快赶到,随即沿着草间的车辙追寻通向,刘毅则单人潜进了荔枝园。

没有走被杂草间那条隐形的路径,而是沿着铁丝网内侧兜到隧道位置右侧,从林子里直插。

这么做的原因是刘毅觉得这片隐藏着大秘密的荔枝园,不可能毫不设防。以札幌集团的财力,指不定在路径的某个位置,甚至不止一个位置设下夜视监控或者震动感应之类的监视设备。

眼下天已经彻底黑透了,周围又杂草丛生树木林立,手头只有一部带有摄录功能的便携夜视仪,没有磁场和无线信号检索设备,一个不留神就可能中招。

谨慎自然是没错的,但刘毅也为他的选择付出了些代价……

隧道存在的痕迹仅限于大几十年前的老地图里,无法精确定位坐标。所以,刘毅收到的位置是老地图调整比例后,在现代地图上比照出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有误差的!

正是这点在地图上细微的误差,让隧道口的实际位置与真实位置差了二百多米。

发现坐标处是一面完整的山体后,刘毅将动作放到最轻,同时用夜视仪充当红外线捕捉设备,在植被繁茂的林子里来回走了两趟。结果,隐藏的监控设备没发现,隧道洞口也没找到。

最后,还是爬上山顶,根据东面木料场的位置,才锁定了最有可能的区域。

等找真正找到隧道出口时,刘毅真的有些佩服设计这玩应儿的人了。

让他佩服的不是隧道最初的设计者,而是后期改造的人。

没错,隧道出口被改造过了,所以刘毅走了两个来回,凭肉眼和夜视仪硬是没发现。

没发现的原因是,隧道洞口并不想常识中那样,明晃晃的暴露在山体正面。而是位于一处类似于“方”字下半部分形状的山体内凹的内右侧,也就是横折勾的折勾位置。

而且,整体凹陷视觉感很浅,夜视镜下一眼就能看到深处的山体。所以,刘毅直接给忽略掉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刘毅过于相信电子设备的原因。

毕竟山林土石虽然在红外影像下反馈不够,但温差造成的斑驳图像还是大致能看清的。刘毅不认为观测范围里如果有个黑漆漆的洞会发现不了。

就算是洞口处有金属或木质的规则挡板挡门,也能清楚的分辨出来。

可谁能想到,隧道洞口压根就不在他的观测视野里,

等对应木材厂的位置再次找到那处凹陷并攀到凹陷上方时,这才发现……好家伙,隧道洞口就那么明晃晃的开着。

不过,是侧开的。

如果有车从里面出来,到尽头时要右转一个稍大于九十度的角,短暂的直行后到了内凹位置,再左转一个稍大于九十度的角才能开出来。

刘毅原本以为是设计洞口的人聪明,有意把隧道出口封死后伪造了山形坡度,并在左侧挖开山体开辟出通道。

但仔细研究这个内凹的形状,推测很可能是之前的隧道口已经彻底垮塌了。

别看只是洞口的一小段垮塌,可如果不动用重型机械,想把堆倒下沉的山体刨开,必须得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来。

于是有人动了个巧心思,利用洞口左侧山体的自然凹陷,向内稍稍挖掘后再侧挖,直接挖通了里面没有垮塌的地方。

如此一番操作,铺铁路是肯定不可能了,但走个转弯灵便的中小型车辆是没什么问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